历史文化学院2名考古学研究生敦煌研究院进行专业实习

来源:admin发布时间:2024-08-23 10:49访问量:2382

为增强学生专业学习和实践运用能力,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在文化传承与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兰州大学与敦煌研究院等强强联手,共建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通过整合双方的优势资源,制定了系统的联合培养计划,为石窟寺研究人才的成长搭建了优质平台。2024年7月,历史文化学院2023级考古学硕士宋明韬、杨晓乐两位同学,前往敦煌研究院进行专业实习。

敦煌,这座古老而神秘的艺术宝库,一直以来吸引着无数学者和爱好者的目光。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 735 个,壁画 4.5 万平方米、泥质彩塑 2415 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此次实习为研究生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让他们能够亲身接触并深入研究敦煌博大精深的石窟寺文化。

在实习期间,敦煌研究院的张小刚老师、于宗仁老师更是尽职尽责,以高度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指导学生实习,参与到洞窟考察、壁画保护与研究等多个重要领域的工作中。8月初于宗仁老师为杨晓乐同学提供了,赴河北、北京两地进行壁画现场保护分析、现状调查等的机会。

1.png

图一 河北定州大道观玉皇殿

宋明韬同学在张小刚老师的指导下,先对323窟、390窟、220窟、172窟等洞窟进行考察,为学生详细讲解了所考察洞窟的内容,亲自示范并指导学生参与到10多个洞窟壁画的榜题抄写工作中,后续还要继续去到55窟进行图文对正的工作。同时,张小刚老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关注行业动态,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保护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2.png

图二 洞窟考察

2024年8月19日,“2024·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在甘肃省敦煌市开幕。论坛期间,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宋新潮,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教授刘汉龙,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凌明,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作主旨报告。来自16个国家的专家分别在石窟寺保护理念与技术、考古与价值阐释、管理与能力建设3个分论坛上进行研讨交流。

3.jpg

图三 2024·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

在考古与价值阐释分会场,多位学者分享了近年来在不同地区石窟寺的重要考古发现,包括新揭示的洞窟、珍贵的壁画和雕塑等。这些新发现为我们进一步了解石窟寺的历史、艺术和文化内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通过对石窟寺的建筑结构、壁画题材、题记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探讨了其所反映的宗教信仰、社会生活、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内容,为我们从多个角度理解石窟寺的价值和意义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聆听国内外专家的报告,两位同学了解到石窟寺考古领域的前沿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对石窟寺保护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及多种先进的考古方法和技术在石窟寺考古中的应用,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4.jpg

图四 石窟寺考古与价值阐释分会场

此次研究生赴敦煌研究院实习,两位同学收获颇丰,这将激励着他们继续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我们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看到更多像他们一样的年轻人加入到文化遗产事业中来,共同书写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篇章。相信在未来,这些研究生们将在敦煌文化的研究领域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图:宋明韬、杨晓乐

文:宋明韬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