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研究】周传斌|民族学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发展脉络

来源:admin发布时间:2024-03-18 16:37访问量:6155

作者简介:

周传斌,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副主任,民族学系主任。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甘肃省领军人才。在《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西北民族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逾百篇,其中20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出版著作、译著10部,包括《概念与范式——中国民族理论一百年》(2008)等。

摘    要:民族学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发展,经历了晚清西北学、民国边政学、新中国民族学三个阶段,除了受到欧美人类学、苏联民族学等外来学术影响之外,也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基因,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沃土之上。对民族学在我国西北地区的独特发展脉络进行追溯、挖掘与呈现,为构建中国特色的民族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民族学;西北学;边政学;西北地区;

内容简介:

西北地区系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主要区域,是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重点区域,也是我国民族学、人类学重点研究的区域。晚清以来,民族学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发展,经历了晚清西北学、民国边政学、新中国民族学三个阶段,除了受到欧美人类学、苏联民族学等外来学术影响之外,也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基因,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沃土之上。

毕业于中央大学边政系,曾任教于西北大学边政系、西北民族大学蒙古语系的胡斯振先生于1985年发表了《西北学刍议》一文,认为西北学作为一种新的学术潮流,发轫于康乾年间,兴盛于道咸时期,在光绪以后逐渐走向沉寂;从研究内容看,涉猎范围不仅有历史问题、地理问题,还有民族问题、文化问题、东西交通问题、疆域问题等。 1986年,兰州大学著名历史学家赵俪生先生发表《论晚清西北之学的兴起》一文,其中引王国维“三变论”言清季学术衍变,指出“四夷”和“四境”之说已“带有了方向性”,进而指出西北历史地理之学(西北舆地学)和西北少数民族之学,就是沿着清朝第三阶段“道、咸之学”的端绪发展起来的。胡斯振先生呼吁建立新的“西北学”,赵俪生先生则明确指出“西北少数民族之学”可以上溯至晚清的西北历史地理之学。本文试图沿袭两位先生的思路,深入揭示出民族学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发展脉络。对民族学在我国西北地区的独特发展脉络进行追溯、挖掘与呈现,为构建中国特色的民族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原文发表于《民族研究》2023年第6期,作者周传斌、宋盼盼,引用请查找原文。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