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史明智 强基致远 ——兰州大学2020级历史学强基班

来源:admin发布时间:2022-07-31 12:13访问量:32218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一直着力探索如何提高强基班同学的专业素养、打好史学研究的基础,锻炼学术能力,为今后走向更深广的学术天地做准备。经过两届历史学强基的教学,兰大历史学强基计划展现了独特的专业优势和特色。

图片1.png

(兰州大学2020级历史学强基班合影)

一、课程设置

强基班课程设置包括公共课、专业通识课、经典研读、专业选修课、专业拓展课、学术研究与交流六个板块。其中,除公共课外,专业性课程可概括为三大板块,即基础(专业通识课、专业选修课)、研读(经典研读课)与拓展(专业拓展课、学术研究与交流)。基础为首要任务,研读经典文献,拓展则侧重多学科交叉融合,三者缺一不可。

强基班重视学科基础,通过中国史、世界史、历史地理学、文献学、古代汉语、经典导读、目录学等核心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将较全面地掌握历史学知识。同时,也少不了各种技能训练,同学们会抄两学期的繁体字、会画朝代地图、会在经典文献里找问题写论文、课程后狂背基础知识……从基础出发,踏上历史学研究的征途。

强基班课程设置的经典研读部分可以是特色所在,以“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为整个课程系列的宗旨,串联古今、对于中外经典作品都有涉及,诸如清代考据学成果的代表之一《廿二史札记》、社会科学领域的开山之作《新科学》、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代表作之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经典研读课程自当是以文本为主,结合作者生平经历、写作的时代背景,以文本字词分析、思想内涵解析为方式,从历史学的角度再读经典。老师们也未拘泥于文本,采取多样的形式丰富课堂。如薛小林老师的《史记》研读、黄前明老师的《历史》研读,阿部优子老师的《罗马帝国编年史》研读等经典阅读课程,不仅提升了同学们经典文献的阅读能力,同学们的外文阅读也有较大的提升。随堂讨论中,同学们能够各抒己见,更是开拓了同学们了学术视野。

专业拓展课部分共分为三模块,一为世界史、考古学、民族学方向的跨专业选修课,二为文学、哲学、艺术学方向的跨学科选修课,三为经济管理学、社会法学、理工农医等方向的跨学科选修课。通过对考古学、民族学、美学、哲学、文学等史学相关学科拓展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得以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实现知识交叉融合,追求创新。通过对自然科学与其他工具性知识的学习,同学们得以了解与自然、生命、科技、卫生健康等相关的知识,具备数据库应用、文献检索等工具性知识。

在学术研究与交流方面,除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第二课堂等历史专业必需环节,强基班课程设置还包括各类学术活动、出国境交流、实践环节等学术交流实践活动,意在培养同学们学术研究能力和实践创新融合能力。通过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和创新训练,同学们将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转化为实践创新能力,实现历史学类各个方向的学科融合,在文化创意、社会服务和组织管理等领域,发挥创造性和引领性作用。

为传承历史文化学院前辈的治学精神与治学方法,强基班还开展了学术月活动,组织了多场讲座,从老子思想到中古时期类书编纂的因袭与替代。邀请学院德高望重、治史深厚的老先生为强基班授课。在讲座中,老先生们与学生交流分享他们的求学经历、治学态度等,使同学们受益匪浅。图片2.png 

(2020级与2021级强基班学术交流讲座合影)

图片3.png 

(2020级历史学强基班近代史论文集)

二、学习小组和导师制度

“强基计划”历史学专业的学业导师实行导师组制度,导师小组由学院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学生的兴趣意向组建,每组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各1人组成。强基班现有史学史、专门史、近代史、世界史、考古学等八个导师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术与学习兴趣自主选择导师小组,按照“导师小组+学生小组”模式,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完善本科期间的学科体系塑造。在导师制的模式下,同学们定期召开组内读书会,在专业学习、经典阅读、学术研究、实习实践等多个方面得到切实有效的指导,切实地丰富了知识结构,并接触学科的学术前沿。

受疫情影响,学生与老师积极建立起线上沟通的渠道,特殊情况下虽然不能面对面沟通问题,仍无法阻隔声声关切。虚拟的会议室里,学生阐述所思所想,各位老师悉心指导。学习组平时在微信群里也有沟通,能够及时向老师请教学业上的困惑,并得到老师详细的解答。在组内的读书会中,导师们制定读书计划,根据历史的脉络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如专门史小组的读书会中,由丁树芳老师带领阅读了四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论文:陈寅恪《述东晋王导之功业》、田余庆《释“王与马共天下”》、唐长孺《王敦之乱与所谓“刻碎之政”》、川胜义雄《东晋贵族制的确立过程——与军事基础的问题关联》,探究魏晋南北朝历史宏观脉络,了解到历史事件之间的深层联系;薛小林老师带领阅读梁庚尧《中国社会史》,学习了阅读通史类作品的方法;王宏强老师带领阅读的普鸣《作与不作》,讨论了普鸣的研究和写作方法,学习了早期中国有关创新的论辩,对中国古代思想史有了新的了解。除学习组内的读书会外,各位导师还会参加本班的定期读书会,能给到学生更多成熟可行的意见,指出学生们稚嫩思维的不足。总之,师生间建立起了良性互动,切实帮助学生们走上“历史学”这条路。

历史学强基计划班还设立了学生学习委员会。学习委员会由学业导师组织协调,由学生创新团队主持人和学习特优生代表组成,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主动实践和科研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设计和自主管理。学习委员会成员每学期通过民主推荐产生,人数5-7人,具有代表性。学习委员会要有明确分工和职责,通过协同合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自主设计,提出富有创新性和想象力的学术问题,分组准备,举办学术沙龙,相互激励志气、激发兴趣、启发思考,助推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增进学生之间的学术友谊,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培育不同团队之间、团队内部的合作精神,以及学习学术活动的组织、协调和领导能力。

除导师组之外,上述提及过的读书会也是历史学强基班的一大特色。读书会以专业化、多层次、多元化的学习为宗旨,分别设置四个阅读板块。结合本学年课程阅读相关专门史书籍,夯实学习成果;另定期研读学界经典之作,学习学界的优秀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培养独立思考与提问能力;紧随社会发展潮流与学术导向,积极组织小组讨论,促进交流与进步;为更好开展暑期研学,全班提前了解相关文物遗址的知识背景与专业理论,贯彻“知行合一”的精神。

班级读书会中,各小组成员根据学习兴趣在各个专题中选择想要介绍的书籍,各组导师给出相关意见。学生提前一个月公布所要报告的书籍,以便其他同学进行阅读,提升交流效果。在读书会报告前,小组内各成员需向全班分享自己的读书报告内容,以便其他同学进行沟通交流。同学们在与老师的交流和彼此的分享中收获与进步,碰撞出精彩的火花。

过去两年中,每次读书会都在进行思想上的碰撞,且每组成员在阅读书目上各有特色,不局限于固定的范畴之内。如近代史小组在过去和大家共同阅读了张仲礼《中国绅士研究》、魏斐德《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科大卫《皇帝与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逯耀东《抑郁与超越》、陈志让《军绅政权》等书目;史学史小组和大家共同阅读过《戊戌变法的另面》《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与结构》《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北平历史地理》《“山中”的六朝史》《拓跋史探》等书目;世界史小组为大家介绍了《革命的年代》《战后欧洲史》以及《棉花帝国》等等经典书目。

在定期读书会之外,班级内部还自发开展每两周一次的班级同学读书会,创新形式,在没有老师的参与情况下,同学之间积极交流对所读文献及专著的感想与收获,并乐于对书中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思考和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读书会,不仅能调动班级内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加强了班级内部的交流和联系,同学之间的距离也得以拉近。

图片4.png

(学生分享自己的日常读书)

图片5.png

(导师在读书会中与同学们交流讨论)

 三、暑期实习

强基班的学习不仅在课堂和书本中,同学们还在计划充分、主题明确的暑期实习中获得了新知。大一暑假,强基班的同学们就已跟随老师参与了第一次实习。来到甘肃天水及其周边,追溯秦人在边地的脚步,聆听西垂有声。考古遗存成为历史学学习和研究的绝佳场所和实物资料,充分了解考古学成果,已成为历史学研究的重要途经。

在毛家坪遗址所见的早期秦人贵族车马,通过实物,同学们与秦人戍卫边境、交战西戎的场景产生了连接;站在大堡子山的秦公大墓实地,不仅拥有开阔的视野,更好地了解了周边的地理环境,加上礼县博物馆的老师详实的讲解,同学们更体会到了藏在山水之间的布局之妙。

实地的考察,在同学们的脑海中形成了鲜活的历史画面,博物馆中的文物又为这些画面填补了细节。秦人墓葬中出土的礼器、兵器等文物,同样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张家川县博物馆的收藏,则更直观地展现了戎族的生活和他们与秦人的交互。同学们还在大地湾遗址博物馆、天水市博物馆见到了史前社会的遗存,了解到史前文化的生活状况。

同学们还在大像山、麦积山石窟和武山水帘洞石窟体会到了宗教艺术之美。难以全部装进视野之中的甘谷大佛,麦积山石窟不同时代的风格独特的泥塑佛教造像,亦或是武山水帘洞石窟群拉梢寺摩崖浮雕泥塑大佛和大幅的壁画,传递了曾经人们寄寓其中的愿望和虔诚。

图片6.png

(麦积山石窟)

图片7.png

(大象山合影)

除此以外,同学们还有机会来到考古发掘的现场。在四角坪遗址考古工地,同学们第一次接触到考古工作的实况,还尝试了洛阳铲的操作。在临时的工作站,同学们参加了侯红伟研究员的讲座,更系统地了解了秦文化考古成果和研究进展。

强基班的暑期实习内容丰富,包括各类遗址、人文景观、博物馆和考古工作的前沿,通过多种实践形式,让同学们从亲身体验中学习。除了早期秦文化,还有史前文化、宗教文化的学习。回到榆中后,同学们将实习的所学所感汇集成册。收录有博物馆所见文物、游记和实习报告。同学们在亲历遗址的体验中学习到的知识,比从纸上习来的名词解释更加令人印象深刻,也充满趣味。对历史学的学习,也有了新的体悟。各学习小组还结合实践所得,自选主题,生成实习报告,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主题包括早期秦墓车马坑、殉人墓研究、先秦聚落分布和文物与遗址保护。学习新知以外,也进行了相应的学术训练,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

田野考察实习,为强基班学生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图片8.png 

(参观毛家坪遗址)

 图片9.png

(参观清水县博物馆)

图片10.png

(强基班师生在西山、大堡子山遗址)

图片11.png

(四角坪考古现场)

图片12.png

(参加侯红伟研究员讲座)

图片13.png

(2020级历史学强基班天水实习手册)

从“读万卷书”到“行万里路”,强基班的学习是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在课程安排、学习组讨论和实习中,同学们通过多种形式,既在逐步积累历史学研究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培养历史学研究的基本素养,也得以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探究问题,对历史学的好奇、锻炼学术能力的要求可以在强基班的学习中得到充分的满足。而且,同学们的学习不是任凭自己鲁莽尝试,如果在学习生活中有所疑问,不难得到老师的解惑和指导。自由、丰富且富有趣味的学习和训练,是在兰大历史学强基班获得的独特体验。未来,强基班的同学将继续稳步求进、勤勉向学,迈向史学研究之路。兰州大学历史学强基计划也会继续为加强国家基础学科建设做出贡献。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