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郑炳林:择一事,精一学,终一生

来源:admin发布时间:2020-08-28 15:29访问量:11739

听他们讲述守护大美敦煌、传扬中华文化的故事——

做新时代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创新者、传播者

敦煌壁画《五台山图》中的“大佛光之寺”。新华社发(敦煌研究院供图)

莫高窟风景新华社发

【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看发展、强信心(之八)】

编者按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敦煌文化延续近两千年,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来到敦煌研究院,察看珍藏文物和学术成果展示,听取文物保护和研究、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情况介绍,并同有关专家、学者和文化单位代表座谈。总书记对敦煌文化的重视与关注,体现了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倡世界文明交流、互学互鉴的一贯主张。这些重要观点,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有多处呈现。在总书记考察敦煌研究院一周年之际,光明智库特邀结缘敦煌文化的研究者、传播者、文物保护工作者等讲述亲历,并请专家畅谈思考,从中感受文明力量、文化情怀,共同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金句摘登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历史呼唤着人类文明同放异彩,不同文明应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

——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

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一线讲述】

择一事,精一学,终一生

讲述人: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兰州大学敦煌与西域文明研究院院长郑炳林

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的重要讲话始终萦绕耳旁,激励我不断加强敦煌学研究。总书记重要讲话是对敦煌这一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新检视和高度肯定,为敦煌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1981年6月,为推动敦煌学研究,我在兰州大学留校任教。近40年来,我信守当初向组织许下的诺言,坚守在大西北土地上,将敦煌学研究所发展成为目前国际敦煌学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图书资料的中心。

从2009年起,我进行了十年不间断的敦煌碑铭赞修订研究工作。2019年11月,130万字的《敦煌碑铭赞辑释》增订本出版发行,80万字的《敦煌碑铭赞研究》已经完成。这十年间,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不断挖掘敦煌历史文化资源,为改变中国敦煌学研究一度落后的状况、引领学术研究发展而不懈努力,成效显著。

我曾经提出,敦煌学研究必须“西进东出”,把敦煌学置于国际背景下,开拓敦煌学研究的新领域。研究敦煌就要研究中国西北地区历史,就得关注中亚历史,就应当同中亚地区各高校、研究机构之间开展合作,促进不同文明共同发展。敦煌研究已有百余年历史,但敦煌文献的总数、收藏单位、收藏情况等仍然成谜。为了更好地“解谜”,应将世界各地各研究机构的研究信息和论著等汇集起来,建立信息库,并推动流散海外的敦煌遗书等文物数字化回归。近年来,我带领敦煌学研究所进行了大量调研,对五万个卷号进行数字化采集。我们还将对全国其他省区市以及海外学术期刊进行数字化采集,实现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共享。

择一事,精一学,终一生。面对近年来中国敦煌学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可喜成绩,我深深感到:要让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际上掌握话语权、占领制高点,仍然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学者发扬莫高精神,深入挖掘敦煌文化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因子,不断拓展新的研究空间。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陈之殷、宋喜群、张胜、王斯敏)

(《光明日报》 2020年8月20日 7版光明视野)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