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352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368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受到表彰。此次表彰首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进行,兰州大学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兰州大学中国边疆安全研究中心徐黎丽教授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党中央号召,全国各族人民要以受表彰的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为榜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自觉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维护者,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促进者,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努力奋斗!
徐黎丽教授在会场留影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奖章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证书
徐黎丽
徐黎丽教授1966年9月出生,上海徐汇人,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兰州大学中国边疆安全研究中心萃英二级教授。从教从研36载,调研足迹踏遍祖国陆地边境9省区与对应14国的99个口岸、2.2万公里的边界线和民族地区;发表160余篇论文、出版22部著作、获批示22篇研究报告、4个国家专利局专利、2个国家知识产权局软件著作权证书;提出边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及内容、文化戍边、通道地带等观点;为陆地边境9省区和周边国家培养硕、博人才130余人;创立播放量超40万的抖音号“去边境口岸看看”等。获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人社部“百千万”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以文戍边 将学问做在祖国边境
只读书、不行路,只好闭门造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真正为解决边境问题献计献策。36年来,徐黎丽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边境省区具体实践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了“党政军警兵民学”合力强边固防体系就是最有效的边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界山界河恋、爱国爱家情、语言文字通、毗邻国家和是固边稳边睦边的重要内容;共同疆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共有价值体系、共有精神家园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独特作用;长城、丝绸之路、藏彝走廊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重要作用等。
15年前,徐黎丽承诺,将不辱使命,做文化戍边人。而她的承诺也在她的课题组将边疆的调研成果以“画”在地图上、编成数据库、写在文章里的形式兑现。
“99个口岸,中国的陆地边境2.2万公里,我们的课题组全部走遍了。”徐黎丽说。目前,徐黎丽团队已经走过周边14个国家。她们不只写文章,还文理结合,研发了边境口岸信息溯源查询系统和边境地理位置信息查新系统,为后续学者们做研究提供兰州大学的一手资料,为连接中华民族共同体和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贡献出兰大力量。
服务治边 提出解决边境问题对策
这些年,徐黎丽与李正元、王悦两位青年教师,以及团队紧扣边疆研究。“如何促进边疆地区发展、如何提高边疆民众的生活水平”始终是他们关注的焦点。数年的研究让徐黎丽明白:自身虽是人文社会学科,所关注的视角是边疆地区、边疆民族发展、社会发展以及边疆地区的民族交往,然而“边疆研究”并非外界所认为的“纸面研究”,它不仅需要调查者亲身深入田野研究,其研究结果的现实作用也将鲜明凸显国家的战略需求。
徐黎丽教授在完成国家急需的中国陆地边境及对应国口岸志的基础上,还为中央及其相关部门、陆地边境9省区治理边疆贡献了自己的智慧。提出用好“两廊”服务西部边疆治理、提升中国陆地边境口岸国门界碑边界线建设水平、建设“万里边境中华文化长廊”、我国边境城镇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中国陆地边境行政区划建设问题等。为内蒙古自治区提出内蒙古自治区西部边境口岸发展建议等。
连通周边 积极传播中国声音
讲好中国边境故事、向周边国家传递中国声音。徐黎丽教授带领团队创办了“石榴籽心连心”“边疆研究”两个微信公众号,将每天在祖国边境发生的各族群众发生的中间的故事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在公众号上;在抖音、微信平台创建“去边境口岸看看”和“徐黎丽和学生带您去边境口岸看看”,目前已投放短视频108个,每个短视频为1-2分钟,宣传祖国陆地边境国门、界碑、牧场、村庄、乡镇以及睦邻友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国好声音。
“我们做的是边疆研究,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就起了这个与事实较契合的名字。”谈到团队名称“石榴花开在边疆”的由来时,徐黎丽解释道。当多元背景的“石榴花”团队遇上了紧紧拥抱在一起的“石榴花”各民族,边疆研究的特色将被充分体现出来。
主动作为 推动铸牢基地建设
2019年12月,徐黎丽教授带领兰州大学中国边疆安全研究中心团队成功获批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经过三年提升建设,于2023年再次顺利入选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行列。目前基地办公面积510平方米,创建3个展示室成为培训教育基地;在边境与民族地区建立了8个研习基地,与边境两家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基地在西北文化遗产与中华文化、丝绸之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西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理、边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产出44份研究报告,在CSSCI以上期刊发表论文近两百篇,出版系列丛书与著作20余部。
硕果累累的背后,是徐黎丽教授的尽心竭力和同学们的坚持不懈。正如徐黎丽此前所言,“我们不做纸面研究,要亲自深入田野调研”。她对自己所带的研究生们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硕士必须在田野待上半年,博士与博士后必须为一年。当然,徐黎丽教授也对团队里的学生们关怀备至:资料室里的文献不够,徐黎丽就化身为历史文化学院的图书搬运工;严冬的自习室里不够暖和,徐黎丽就将自家的被子抱来给学生盖上;同学们学习期间,徐黎丽会亲自下厨,烧上几个好菜;她也会在团队写作会前,从集市中买来新鲜的水果、瓜子及点心,与同学们共享。每周的写作会,就像一场其乐融融的家族盛宴。然而在学生眼里、在同事心里,她虽不是慈母,却胜似“慈母”。
以基地为依托,徐黎丽教授团队为国家边境与周边国家培养硕、博人才132人,为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经过她培养的硕博研究生毕业后大多选择在边境省区工作,为边境省区经济社会发展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智力支持。
以文铸边、用情睦边
是徐黎丽教授一直以来的人生目标
石榴花将永远在边疆盛开
转载自兰州大学微信公众号,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z1i8sUicrLARe_ODWFNs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