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践育人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历史文化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考古实践教学侧记

来源:admin发布时间:2024-07-26 15:07访问量:2620

实践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坚持“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的思想,在历史学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探索考古实践教学改革,最终形成“一目标二理念三融合四驱动五互通”的实践育人模式,在实践教学中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取得良好的育人成效。

一、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考古实践教学计划

考古学的学科特点以及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决定了考古实践在历史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针对高校历史学类本科专业考古实践育人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实践与需求”脱节、错位问题,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积极探索考古实践教学改革计划。

计划紧扣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精神,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凝练出“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考古实践教学目标,把“以学生为中心、交叉融合协同育人的新文科建设新理念”作为历史学类专业考古实践教学核心理念,并利用各种资源优势,与国家文物局、甘肃省考古所、博物馆、石窟寺等合作搭建学科交叉、协同育人平台。

计划以改革实践育人评价机制为动力,以考古实践、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科研、社会需用五方面互通——“践学教研用”五互通为原则,以“实践性”和“实验性”为立足点,以《考古学概论》《田野考古学》《科技考古》《环境考古》等课程为核心,以“交叉”和“协同”为手段,兼顾“基础”和“应用”,在考古实践教学体系、考古实践基地建设、考古实验教学平台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创新。计划建立起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出发点,服务国家文化自信战略的历史学类专业考古实践育人创新模式,培养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历史学和考古学创新人才。

二、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考古实践教学特色

(一)形成三融合模式:多学科交叉融合、两大实践方式融合和三大实践环节融合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考古实践教学注重考古学与历史学、艺术学、资源环境学、生物学、土木工程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郭志谦老师博士毕业于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技术学院文物保护专业,在考古实践教学中,他十分重视考古实践教学内容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在考古遗址调查中不仅从土木工程和文物保护的角度为学生拓宽视野,还教授大家无人机飞行、三维建模、GIS绘图等科技手段。郭志谦老师说:“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多学科融合是重要途径。只有多学科融合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

考古实践教学为丰富教学内容和增强教学效果,在探索中逐渐形成课程考古实践、专业考古实践和毕业考古实践循序渐进的三大考古实践环节,多学科、多方位、多形式地提高学生综合考古实践能力。

图片1.png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三大实践环节融合实践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考古实践教学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实践需求,根据现有资源和条件,结合学生兴趣与专业需求,实行集体田野考古调查实践和个人自主选择田野考古发掘和博物馆实习实践两种方式的融合。每一位兰州大学文博专业毕业的本科生不仅参加过学院集体组织的为期半个多月的田野考古调查实践,还在暑期被专业老师推荐参加各种工地考古发掘和博物馆实践。2020级历史强基班刘美彤同学说:“在兰大求学期间,我一共参加了天水、平凉庆阳和宝鸡三个区域的考古调查实践,并参加了工地发掘,这两种实践方式的融合使我更为全面地对考古学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有了基本的了解,而且对考古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我硕士选择继续在兰州大学攻读考古学专业硕士”。

图片2.png

图为刘美彤在石家及遇村遗址发掘工地实践

(二)构建考古实践基地、考古学实验室、考古学课堂和考古虚拟实践四驱动模式,实现考古实践教学多层次、多路径的联动增效

文物与博物馆学实践教学结合考古实践的主要特征和课程内容,根据考古实践方式和考古实践环节的不同,设立了考古发掘工地、博物馆等考古实践基地实践、打制石器和制作陶器等考古学课堂考古实践、考古绘图与文物摄影、文物整理与修复等考古学实验室实践和仿真洞窟、数字化博物馆等考古虚拟实践四驱动模式,实现考古实践教学多层次、多路径的联动增效。

2023级历史基础理论班卜奕轩同学说:“当仔细打量手中的石器时,我不禁想,千年前我们的先民们是怎么将它打制出来,又会如何使用着它。我想考古学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它一端连接着当下,一端连接着往昔。”

2023级历史基础理论班陈希菲同学说:“在捏陶泥的时候,我仿佛穿越回数万年前,我好像能够参透古人制作陶器时的心理活动。”

2023级历史强基班梁慧莹同学说:“课堂上,我们不仅了解到石器制作有硬度、脆性、节理面等原料要求,还学会如何通过锥疤、同心波纹等弧形线痕来辨别石器是否为打制石器。我们还用泥条盘筑、快轮拉胚两种方法制作各式各样的陶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动手实践,我们不仅全面深刻地学习辨别石器的方法与陶器的制作工艺,而且更加形象地了解原始社会石器陶器承载的技术和审美等多重信息,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对考古学习的兴趣。”

image.png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考古实践四驱动模式

图片4.png

图为2023级历史学类3班同学陶器制作课情景

图片5.png

图为2023级历史基础理论班上动物考古课情景

图片6.png

图为魏文斌教授在第285窟仿真洞窟里为本科生上课

(三)建立“践学教研用”五互通的协同育人机制:连动“政府、社会、学校、科研平台”,培养综合实践创新人才

文物与博物馆学实践教学以满足社会需求和服务国家战略为目标,以校内外科研平台为抓手,以学校基础教育为出发点,连动国家文物局、甘肃省文物局、省市考古所、国内兄弟院校、国内外各大博物馆等多方力量,实现考古实践、学生、教师、科研、需用五方面的互通融合,以教研学用促考古实践,以考古实践促教研学用,培养服务国家战略、社会需求的创新文科人才。

2022级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学生朱昊于2023年暑假参加了故宫博物馆院实践,有感而发“初遇故宫,满眼繁华,只觉遥远;探后花园,文保科技,美不胜收;与大师相遇,手指间,文物回春;再回首,考古文博,不过埋头”。

图片7.png

图为历史学类专业学生在故宫博物院实习

三、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考古实践教学特色

(一)目标凝练与理念特色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考古实践教学从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中凝练目标,从新文科建设中创新理念,凝练出“一二三四五”式多元一体的创新实践育人模式,不仅促进历史学和考古学融合发展,将“研究历史离不开考古学”的认识贯穿历史学类学生的培养中,为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培养人才,而且将新文科建设的“综合性、跨学科、融通性”特征融会贯通,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二)思路模式与方法特色

考古实践教学计划遵循考古实践教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沿趋势,经受住了考古实践育人的检验。经由校内外多学科科研平台交叉融合,和国家文物局、甘肃省文物局、省市级考古所、各级博物馆协同育人创立的“践学教研用互通”模式,不仅提高了高校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而且促进科教融合、多学科交叉融合。

(三)考古实践育人成果产出创新

将考古实践教学一般性成果向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层次深化,实现考古实践融通“历史考古教学”和“历史考古科研”,服务社会和国家。考古实践教学成果的产出,旨在通过延伸历史轴线,增强历史信度,丰富历史内涵,活化历史场景,培养超越现有专业、学科局限,专业素养高、学术能力精、综合实力强、有创造视野的新历史和考古人才,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探寻历史发展规律,为认识中华文明、弘扬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四、文物与博物馆学考古实践教学成效

截至目前,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考古实践教学已培养历史院各专业本科生1000多名,合作实践基地数十家,服务考古发掘工地20余个,调查发现遗迹几百处,采集标本几千件,并在三全育人、一流专业建设、实践平台资源建设、科研成果产出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一)开展“党建+思政+考古实践”教学实践,“三全育人”成果显著

兰州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开展“党建+思政+考古实践”教学实践,取得显著成效。《考古学概论》《田野考古学》《科技考古》《环境考古》等课程入选兰州大学本科教学成果奖、本科教学改革示范项目、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等。项目成员获“甘肃省领军人才”、“兰州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兰州大学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兰州大学第六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三等奖、“兰州大学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第七届全省高校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一等奖等荣誉。

图片8.png

《新文科背景下历史学类专业考古实践育人模式探索与创新》荣获兰州大学教学成果奖

图片9.png 

任曜新老师荣获兰州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

(二)立足一流专业建设,促进历史学类专业考古实践教学体系创新

实践教学增加了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的比例,完善《考古学概论》《田野考古》《科技考古》《动物考古》《考古学实验》《石窟寺考古》《博物馆陈列设计》等课程建设,丰富了暑期学校教学内容,创新考古实践教学理念、考古实践教学内容和考古实践教学方法,完善考古实践教学质量管理机制,并在考古实践中培养了田野考古师资队伍。

image.pngimage.png图片12.png图片13.png

实践教学不仅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还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专业情感。2023级历史学类2班陕馨怡同学说:“在考古实践课程中,我学到了许多关于古代文明的知识和技能。通过陶器鉴定和石器鉴定,我深入了解了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艺水平。在动物骨骼的学习中,我了解了古代人类的食物来源和生存环境。而制作陶器更是让我体会到了古代人类的智慧和技艺。”2023级历史学类2班李立秋同学说:“通过这门课程,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对古代人类智慧的敬佩。我深刻感受到了历史文化的底蕴和深厚的内涵,也更加珍惜现代社会的发展成果。这门课程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考古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够继续深入学习,探索更多关于古代文明的奥秘。”

图片14.png图片15.png

(三)构建资源共享、学科交叉的考古实验室、考古实践基地和科研平台协同育人机制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统筹各类考古实践教学资源,构建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专业类或跨专业类的考古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考古实验室面积500平方米,包括图形工作站、文物修复室、三维超景深显微镜室、动物考古实验室、科技考古实验室、文物标本陈列室、资料整理室等。

图片16.png

与校内环境考古团队碳十四实验室、环境考古实验室、兰州大学西北及中亚环境考古中心、兰州大学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敦煌研究院共建)等平台基本实现共享。

图片28.png

自2014年以来,先后在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张掖市博物馆、高台县博物馆、天水市博物馆、平凉市博物馆等挂牌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并依托原有实习实践基地甘肃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汉阳陵博物馆等积极开展考古实习实践活动。

2021年成立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院,进一步整合兰州大学考古学学科的力量,建设与敦煌研究院、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等共建共享的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共同研讨考古实践教学内容、考古实践教学方式,共同制定学生管理制度,一同推进开放共享。

图片17.png

(四)标志性教学、科研成果不断获得突破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考古实践教学在指导历史学类专业学生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实习报告、各类创新创业项目、暑期社会实践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其中兰州大学“乐遗计划”获2022“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

图片18.png图片19.png

兰州大学“乐遗计划”获2022“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

实践教学也促进了兰大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其中一些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2021年兰州大学获得考古发掘团体资质,2022、2023年度连续获批主持“甘肃崇信丈八寺遗址发掘与研究项目”,并在考古、文物保护等领域服务社会成效显著。

图片20.png

2021年兰州大学获得考古发掘团体资质

 图片21.png

2022、2023年度连续获批主持“甘肃崇信丈八寺遗址发掘与研究项目”

近五年兰州大学考古学及文物保护相关教师主持、参与的各类项目,包括科技部第二次青藏科考、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和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冷门绝学、国家文物局主动发掘项目等共50余项;发表各类高质量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多篇发表在《文物》《考古》《考古学报》《Nature》《Science》等顶级学术刊物上。

图片22.png

发表的部分论著

图片23.png

获批的部分科研项目

图片24.png

科研成果获奖

(五)产生广泛校园影响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实践教学实践服务数十家文保单位,培养的学生成为全国尤其是西北文博骨干。国家文物局、中国考古学会等机构及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等兄弟院校对兰州大学考古实践育人成果予以肯定。

图片25.png

文物与博物馆学学生参与的各类专业实践教学

我校历史学类本科生进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及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等国内外高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受到一致好评。毕业学生扎根西部,在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基层文博单位工作,有些已成为骨干力量。

2012级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安妮娜现任职于北京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在兰州大学考古实践中获得的能力锻炼和培养,是我之后能顺利考上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并能顺利胜任博物馆工作的根基”。

2015级历史学专业本科毕业生陈意现任职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新疆苏巴什遗址的发掘工作,“兰州大学考古实践教学对我的培养不仅仅是能力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我寻找到了一生的兴趣和事业”。

图片26.png

图为2015级历史学专业本科毕业生陈意在新疆苏巴什佛寺遗址发掘现场

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和兰州大学校园网等诸多网站对历史学类专业考古实践育人活动进行多次报道,引起社会关注和赞赏。我校考古学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进步较大,并获得兰州大学颁发的学科建设进步奖。

图片27.png

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历史文化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考古实践实践育人工作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拓展,取得了诸多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但在实践育人特别是实践教学方面仍有不足之处,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还存有一定差距。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未来将以强化实践教学为重点,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以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努力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

撰稿人:任曜新,魏文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