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现场
春回三月,齐聚金城。3月16日至17日,由菊地大树教授作为召集人,由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主办,兰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兰州大学西北及中亚环境考古中心、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金泽大学古代文明·文化资源学研究所、京都府立大学文学部承办的“马·车马·骑马的考古学:欧亚大陆东部的马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大学召开。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副教授向井佑介,兰州大学副校长勾晓华,甘肃省博物馆馆长贾建威,省内外考古学研究机构负责人出席开幕式。学校社会科学处负责人、历史文化学院主要负责人及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文博机构的100余位师生参加会议,日本相关研究领域专家学者线上参会。开幕式由兰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执行院长魏文斌教授主持。
勾晓华表示,甘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中原王朝与西域诸国在这里交流互鉴,自古就与马就有着不解之缘。2021年,学校与甘肃省文物局等部门和机构共建了兰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成立三年来,研究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为甘肃乃至全国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贡献了兰大智慧、兰大力量。兰州大学特别组织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希望能为在座的嘉宾和师生带来一场学术盛宴。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考古学研究和中华文化弘扬将更进一步、更上一层、取得骄人成绩。
张善庆致辞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张善庆教授对远道而来的嘉宾学者们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表示,学院近年来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和国际学术界的沟通和联系,推进学术交流和研究不断深入。希望能以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为契机,共同推进马文化和中华文化研究不断深入,共同开启国际化学术交流新阶段、新篇章。
向井佑介致辞
向井佑介对此次会议的主办单位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表达了感谢。他提出,由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组成的共同研究班曾于2023年出版了《马·车马·骑马的考古学》一书,该书讲述马在欧亚大陆草原地区的驯化历史,马与马车传入中国的过程,以及发展成骑马文化后传播到日本的途径,此次学术研讨会也是就这一主题展开的。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能与中国学术界加强交流,展开热烈讨论,并期待更长久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专家学者报告研讨
研讨会上,来日中国、日本和韩国的13位学者围绕马具、马车、骑兵、养马等主题进行了精彩的报告。这些学术报告,通过欧亚大陆东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文化的比较研究,拓展了马文化的研究视野,深刻揭示了欧亚大陆东部马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与中原文明和多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的动态过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学者们也分享了近几年霸陵和寨沟遗址的最新成果,特别是与此次研讨会相关的马、车马坑等资料,他们表示非常期待各位老师同学前去参观,甚至参与到这些考古发掘项目中。在自由讨论环节,参会专家学者和师生们围绕着马具、动物考古和马文化传播等问题展开了激烈而深入的讨论和问答,现场学术氛围浓厚、观众反响热烈。
青柳泰介作会议总结
会议最后,奈良县立橿原考古学研究所副主干青柳泰介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常怀颖研究员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青柳泰介提到,此次研讨会在有关于马、马的骑乘、马车和马骨的应用等方面收获颇多。从会后激烈的讨论环节可见,中日韩三国学者对马的关注度非常高。希望本次研讨会之后,能继续围绕着马文化这一主题做出更多的研究和成果。
常怀颖作会议总结
常怀颖表示,马、车马器以及由骑乘带来的文化交流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除旧石器和新石器考古外,本次研究话题能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如此多的关注和讨论十分难得,专门以“马”为主题的国际性会议更是少见。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微观化和个案化,二是大视角和多学科。多学科不仅要停留在自然科学与考古学的结合,更要打开研究广度,例如相马术、养马、饲料以及兽医的问题,有待学界进一步去探索。
古代马文化的研究是欧亚大陆东部文明史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研讨会,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东西方文化交流合作的学术背景下,在近年来考古工作的基础上,由兰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院组织召开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代表了当前欧亚大陆东部马文化的考古学研究的顶尖水平,加深了对欧亚大陆东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解,提升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认识,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考古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