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大讲堂】汪受宽:史学大家赵俪生

来源:admin发布时间:2023-12-09 10:29访问量:2390

我是今天的讲者汪受宽,我讲的是赵俪生先生的事情。在1931,梅贻琦他在清华大学校长就职仪式上,他就讲了一个,什么他说大学是什么?大学是什么大学非大楼之谓也,不是大楼有就是大学大师之谓也,大学必须要有大师,我们的赵俪生先生就是一位史学大师。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的学术成就是非常高的。

640.png

我这里头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个事情。在1998年的时候,有一个很著名的摄影家叫侯益斌,他找到赵俪生先生,他刚刚出了一个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影像集,现在他来拍赵俪生先生,赵俪生先生就问他了,他说你跑到我这,到我这来干什么呢?他说我到教育部,到社科院,到中科院都去过,查了很多就是准备搞文科院士的一个名单,每一个名单里头都有你,所以他最后给赵俪生先生拍的照片,后来出了一本这么厚的一个社会科学家的一个影像集,一共是292个人,其中就包括赵俪生先生。第二个例子是什么呢?今年我看到一个微信就讲20世纪就是从1900年到1999年的著名历史学家的传记,著名历史学家他选了多少个人呢?选了96个人。包括从王国维、梁启超、翦伯赞、范文澜、陈寅恪这些人中间也选了有赵俪生先生,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从这两点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赵俪生先生的史学成就是被社会、被学界所公认的,他确实是一位史学大师。

在学术方面,赵立生研究领域广泛,文史哲皆有建树,在农民战争史、土地制度史、文化史等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并对西北学、地方史、边疆史等皆有涉猎,是新中国成立后学贯中西,伯通经史的史学大家之一。

赵俪生先生是山东安丘县的人,他1917年出生,他的父亲青岛铁路上的一个职工,他到十几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而他在上中学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很多革命的书籍。在他那个时代的人都有一个情结,什么情结?就是为解放受苦受难的同胞去奋斗的这种革命精神。赵俪生自己也说,他说我从小看到了很多社会的贫富的差距和贵贱的不公,所以我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一生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他很早就参加了革命,在中学的时候他就编刊物来宣扬这个革命的道理。1934年他参加高考,同时被这个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录取,他们家里很穷,因为他十几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他母亲和他的两个姐姐在给人家洗衣服,做这些零活来挣钱养活了他,所以他就没有办法去上北京大学,因为北京大学需要自费的,他就上的是清华大学,那是个公费学校,在清华大学他读的是外文系,就是学英文的。

640.jpg

1935年年底就爆发了一二·九运动,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了,从一个是五四运动,一个是一二·九运动,一二·九运动前后举行的5次游行,赵俪生的每一次游行他都是参加的,赵俪生的个子比较高,他一米八几,所以每一次游行他都是举门旗的,在前面举清华大学的校牌的,而且他在里边非常的积极,他当时就已经参加了民族解放先锋队,这实际上是共产党领导的一个外围组织,同时他又是这个左翼作家联盟的这个成员。所以在大学的时期,他是一个应该说是非常积极的一个革命分子。所以当时清华大学的党的建设负责人是蒋南翔,解放以后是高教部的部长。有一天晚上,就到他宿舍里面去,说老赵,你在革命斗争中间表现得非常的勇敢,我们看你已经接近党员的标准的了,赵俪生终身都不是党员,但是他自称是一个党外的布尔什维克。

640 (1).png

七七事变爆发后,赵立生毅然奔赴山西,加入中共领导的山西新军,投身抗日队伍,之后加入游击队,辗转于陕西山西多地开展革命工作。1939年赵立生因病离开部队,开始了教学工作。

在1941年他的同学王瑶到乾州中学来看他,他们两个人躺到床上商量了、谈了三个晚上,最后就说到什么问题,就说我们两个人要想入宰相传看起来是没有希望的,也就是说你当大官、最大的官儿,他说是没有希望了,要入英烈传也不一定有这个机会,对不对,你要在战场上去死,是不是,得有环境、有这个条件,那我们只能入什么传?我们就入个儒林传吧,也就是说我们搞学问,将来把学问搞好了也行。这就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就确定了他后半生的自己的将来的职业,或者说事业的情况。1946年他把他写的一篇文章《清初山陕学者交游事迹考》,实际上就是清朝初年的山西和陕西的学者怎么互相联系来进行反清斗争的,把这个文章投给了天津的《大公报》,天津《大公报》专门有个历史专栏,主编就是胡适,胡适看见这篇文章以后非常欣赏,马上就给刊登到《大公报》上了。从此应该说赵俪生正式地走上了学术研究的道路。

640 (2).png

赵俪生先生首先是个大学教授,大学教授怎么当?赵俪生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有一个很著名的华东师大的一个教授,他就总结说是解放以前教中国通史最好的是钱穆,那么解放以后教中国通史最好的就是赵俪生。这个话是王家范教授讲的,赵俪生的讲课我们听过很多了,而且他是从解放以后,唯一用五个学期给学生把中国通史从原始社会一直讲到1840年的唯一的一个教授,他的讲课,实际上他也不写这个详细的讲课笔记,他就是写一个,他把32开的纸一裁,从中间一裁两半,然后这么一长条条,就想着我今天要讲什么,他就写个提纲,然后在上面就把几个史料记到上头,然后拿上小本本就到课堂上来了。

在课堂上他就沉浸于他的讲课,课题的阐发,根本不管你学生听不听,实际上的学生都非常爱听,因为他讲得非常的生动,又有理论的深度,语言又非常的生动,非常吸引人。所以我觉得听赵先生讲课确实是一种非常非常高的一种学术的享受。而且他培养了你的思维能力,他不是说只给你教这个知识,哪一年哪一年谁上台了,哪一年哪一年谁犯错误了,不是这么讲的。他是要分析这个里边的深刻的原因,它的历史背景和它造成的后果,所以给我们听课的人以深刻的启发,所以也听过他的课的,我们的一个小师妹叫金雁。这个金雁她就说赵俪生是五绝教授,什么绝,一个是板书绝,赵立生的字写得特别的好,板书绝。第二个是理论绝,他的理论水平非常高,因为他在上中学和上大学的时候读了很多马恩列斯的原著,而且翻译了相当一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他是外文系的,他英文俄文都比较好。第三个绝就是他的讲课非常的生动。第四个,他的知识广博而且都非常的通,就是叫博通,他的知识博通。

640 (3).png

当然赵俪生先生最重要的学术成果是从事历史研究,他的历史研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刚才说了从他在陕西搞地下工作,就研究清朝初年那些反清志士从事的联络活动入手的。到了1949年10月的《新建设》这个刊物上,1949年10月刊的《新建设》, 这个《新建设》现在好像有没有了?但是我小时候的时候,我是1943年出生的,我上小学的时候经常到文化站去看《新建设》,那是当时非常著名、行量非常大的一个刊物,在上头发表了一篇文章,《论新中国的史学建设》,提出来什么,他提出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具体历史实践的结合,是新中国史学的必由之路,而且他还说文献研究和考古发掘的成果要相结合。所以从这篇文章就可以看出来,赵俪生先生,他实际上是新中国史学的开拓者。

他到山东大学以后,他从事的一个很重要的学术研究就是从1953年开始,他研究中国农民战争史,我们知道在这个文革之前,中国的史学界有所谓的五朵金花,其中包括农民战争史、土地制度史、历史分析问题、亚细亚生产方式,还有中国近代史的资本主义萌芽的问题,在这五个方面,赵俪生在四个学术领域都是开拓者。他从1953年开始研究,和他的夫人高昭一开始一起研究这个农民战争史。

到了1955年,他就在上海第一个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解放以后进一步农民战争史论文集,他经过多年对农民战争史的研究,对这个农民起义的成分问题。对农民起义和宗教的关系问题,农民起义和当时的皇朝政权的关系问题,农民战争和宗教等等这些问题,他都有他的系统的看法。于是他就研究农民战争史的深层问题,什么问题,农民为什么造反?中国历史上那么多的农民叫造反,一次一次的造反,改朝换代,为什么这是全世界唯一的,就是因为土地所有制的问题,于是他就研究土地制度史,从60年代开始研究土地制度史,主要是从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来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究竟在中国有什么样的表现,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私有制是不是成熟。

在赵立生研究了以后,他就写了两本书,最后合成一本,就是《中国土地制度史研究 》。在这个里面他就说,实际上中国古代的私有制的一直是不成熟的。而这个古代的这个土地的国有制始终是占上风的,这个很重要了,因为这个问题我们现在看的话,这个农民的问题最根本的是个什么问题,一直到现在为止,农民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就是他有没有一块属于他自己的土地的问题。而赵俪生先生一直到80年代初就是改革开放以后,1978年他就把这个书就写出来了。这个书在学术界影响非常大,一直到前些年我们见中国科学院社会史研究所的一些人,他们还说赵先生的这本土地制度史我们一直放在案头,经常在翻,经常在参考。当然并不是说他的结论都是正确的,但是他确实是筚路蓝缕,开辟一个中国土地制度史的有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土地制度史的一个学术的领域。这是他引领学术潮流的一个方面。

那么赵俪生先生土地制度史研究完了以后,他就认为中国的问题最根本的是什么问题呢?是学术问题。于是他就开始研究什么?研究古代文化,而古代文化的源头是什么,就是先秦。于是他把先秦的这些《论语》《老子》《孟子》《韩非子》等等的一步一步的去读,然后写文章,他最后就是企图通过来揭示中国文化和中国的现实之间的关系。

640 (4).png

赵俪生先生他是在革命的氛围中间,在党的培养下,从事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史学研究的。他的成就当然首先得力于他自己的努力,这个人非常的勤奋,又非常的认真。他对学生上课的话,他每一次上课都提前要做很大的很好的准备。上完课以后,回到家马上就把所有的衣服都脱完了,为啥呢?因为他浑身是汗。所以到他晚年,当时历史院的领导给我说了,咱们是不是请赵俪生先生给咱们学生讲一次,我说你千万不敢讲,你讲了以后弄不好了,就把赵先生的命要掉。就是这样的学者,这样的教授,所以他去世了以后,我们都称呼他是兰州大学文科的一面旗帜,是他带领兰州大学的文科,有的重视教学、重视科研的风气,一直保持到现在。所以我们兰州大学的文科才能尤其是历史院的才能在全国也是很有名气的。

我的演讲也就到这儿了。

原文连接:https://mp.weixin.qq.com/s/62pTqXOLfxFcIW6vq1bNow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