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主办“丝路美术传播和文明互动”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来源:admin发布时间:2023-10-18 08:52访问量:8448

2023年10月7日至10日,由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所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尔石窟研究所、南开大学丝绸之路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丝绸之路美术史”课题组共同举办的“丝路美术传播和文明互动”学术研讨会在新疆克孜尔石窟召开。来自北京、天津、河北、甘肃、四川等地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0多名专家学者共聚库车,一起深入探讨了丝绸之路沿线的美术传播和文明互动。

图片1.png

“丝路美术传播和文明互动”学术研讨会开幕式

10月7日上午,“丝路美术传播和文明互动”学术研讨会首先进行了简短的开幕式,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博院副院长、克孜尔石窟研究所党委书记艾尼江·克依木,南开大学历史院教授、丝绸之路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杨巨平,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教授张景峰分别致辞,指出在丝路文明交流的背景下,举办“丝路美术传播和文明互动”学术研讨会意义重大,对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互鉴和展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有着重要作用,对研讨会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张景峰在致辞中表示,丝绸之路是贸易之路,也是文化传播之路。丝路沿线上保存着犍陀罗、龟兹、高昌、敦煌等诸多著名的石窟寺遗址和佛教石窟艺术,这些佛教艺术是各个时期丝路文明发展的见证。龟兹石窟正是其中代表,其艺术风格融合了中华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和波斯文明的精粹,为后世了解佛教艺术东传、丝路美术传播和文明互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丝绸之路与石窟艺术研究是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的一个重要方向,兰大师生将与学术界加强学术交流,同与会专家一道共同挖掘丝路沿线石窟寺——这些人类珍贵文化遗产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贡献兰大的力量。

会上,20余位专家学者进行了报告和学术讨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杨巨平发表论文《犍陀罗艺术中的“希腊神”及其在中国的演化——一项基于图像的初步考察》,讨论了希腊神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张景峰教授发表论文《龟兹石窟与敦煌石窟故事画比较二题》,探讨了萨埵和须达拏本生故事画在犍陀罗、新疆、河西地区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新疆克孜尔石窟研究所副所长苗利辉发表论文《唐代汉传佛教及其艺术在龟兹地区的传播》,对龟兹石窟的汉传佛教艺术进行全面的梳理讨论。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教授刘全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董波、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郭云艳、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研究员庞霄骁、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讲师邵大路等分别作主题发言,对丝路沿线历史文化和艺术传播的相关问题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与会代表们进行了积极的讨论,学术氛围浓厚,启人深思。

会后,与会代表分别考察了克孜尔石窟、克孜尔尕哈石窟、库木吐喇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及苏巴什佛寺遗址。10月8日,研讨会成员考察了克孜尔石窟的谷西、谷东两区,张景峰教授提出要将克孜尔石窟置于丝路文明交流背景下进行考量,在对克孜尔石窟进行讲解的同时,也对当今学术界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梳理和介绍,其他与会代表也就各自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丰富多样的思路。10月9日,张景峰教授带领兰大敦煌学研究所、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所的与会学生们考察了克孜尔尕哈石窟、库木吐喇石窟。面对富有特色的龟兹风造像和壁画,师生们将之与犍陀罗艺术、敦煌石窟艺术进行了比较,在现场展开热烈讨论,对丝路文明交流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10月10日,张景峰教授带领兰大敦煌学研究所、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所的与会学生们赶赴森木塞姆石窟和苏巴什佛寺遗址,细致地调查了森木塞姆石窟的造像和壁画,并进入到苏巴什佛寺遗址的考古发掘现场,在张景峰教授的指导下,将课堂上所学的石窟考古、艺术研究等方法运用到现场的调查和实践当中。

图片2.png

本次会议将学术研讨与实地考察相结合,汇聚了相关领域的多名专家学者,在跨领域的交流讨论中拓宽了视野,迸发出许多崭新的观点,推动了“丝路美术传播和文明互动”这主题的进一步深入展开,为讲好文物故事,展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开展了一次积极的探索。

图片3.png

与会代表合影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