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由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主办的“爱我中华大讲坛·第十九讲”如期举行。学院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北大学史学部主任王子今教授作了题为《历史节奏和文化节奏》的讲座,兰州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主任徐黎丽教授与谈,甘肃省民委及学院师生代表参加讲座。讲座由学院院长杨红伟教授主持。
王子今教授从“文明进步的加速度”、“世风:剽疾时代与和缓时代”、“士气:急悍之州与徐缓之州”、“士族:轻急之民与重迟之民”、“战争与历史节奏”、“中国传统民族心理的节奏风格”、“历史的急进节奏和文化的‘少年精神’”等七个方面对历史节奏和文化节奏展开讨论,所述既有微观视角下的历史感知,又兼具宏观视野的历史认知。他指出,由原始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可以看到文化节奏有较前代越来越迅疾的倾向,文明进步的速度呈现出逐渐加快的趋势,即其时间的变化率越来越显著,速度的量值也越来越惊人。
在论及历代节奏变化时,王子今教授认为西汉时期是中国历史的英雄时代,因为这一时期无论在物质文明方面还是在精神文明方面,均对历史之创进贡献极多。西汉有以急进为特征的时代风貌,即当时“奋迅”“驰鹜”“奔扬”的文化风格,都反映了民俗倾向积极奔放的锐气。而东汉时期,社会生活节奏逐渐转为舒缓;盛唐文化豪放激越的风格,以急进的节奏为特征;然宋儒领导文化潮流的时代,则通过以“不争”为宗旨,调整个人生活节奏,使社会文化节奏逐渐合于“静”的理想规范。随后,王子今教授从多层面展开论述,认为在不同历史背景与文化节奏之下,时代风貌之缓急也不尽相同。且自上古时代起,边地少数民族就参与了中华文明的建设,也表现出各自的文化个性。不同地区、民族在不同历史进程中的发展与演变,都反映出其内在节奏的统一性。
王子今教授最后总结道,从中国文化史的总体趋势看,中国传统民族心理的节奏风格是趋于“闲、静、默”。传统中国交通形式由马车向犊车的转变,以至于最后钱钟书所言的“诗人骑驴”的流行,都表现出中国正统道德系统树立了以“和舒”为节奏特征的典范。然近代李大钊所提倡的“少年精神”,则是与历史的急进节奏相适宜,力图以青春活泼的面貌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这就需要我们以勇锐奋进的节奏风格不断前进。
徐黎丽教授结合民族学学科特点与研究经历,认为各个民族之间节奏有急缓之别,具体到日常生活当中时,文化节奏与人类实践的开展是密切相关的,“节奏”成为探查多元社会的又一窗口。杨红伟教授则表示,先秦、秦汉时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源头,后世历史的演进与风土人情的样貌,都可以从中找到踪迹;王子今教授的叙述探寻历史问题根源,让我们看到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文化节奏的变化,亦使我们对相关问题有了更加深刻、深入的理解。
王子今教授简介:
王子今,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曾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兼职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访问教授。出版《秦汉交通史稿》《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秦汉区域文化研究》《秦汉史:帝国的成立》《秦汉边疆与民族问题》《汉简河西社会史料研究》《秦始皇直道考察与研究》等学术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