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一带一路”国际青年论坛暨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合作分论坛成功举办

来源:admin发布时间:2021-12-22 10:25访问量:27674

12月18日,第六届“一带一路”国际青年论坛分论坛——“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合作:中国的历史经验与未来”在一分部衡山堂会议室召开。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黄春林,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穆盛博(Micah S. Muscolino),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高峰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钟方雷,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研究员宋晓谕,兰州大学国际处处长迟刚,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杨红伟等参加论坛。论坛由黄春林主持。

 图片1.png

兰州大学国际处处长迟刚在致辞中指出,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议题于中国学术界而言,既是其作为社会成员面临的生存挑战与责任所在,也是构建中国环保话语体系、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契机。如何集众人之所长,发挥各大学科的智慧,提出一套具有综合性的、符合世界人民需求的环境治理模式,是当今学界亟需思考的问题。

图片2.png

在“生态保护国际合作的历史经验”主题中,杨红伟、穆盛博两位教授讲述了近代中国水土保持中的中美合作与美国学者罗德民的相关历史;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博士后Ramamoorthy Ayyamperumal通过地球化学的分析方法,提供了当代中国水土保护的研究范例。三位学者古今对话的汇报内容均彰显出,生态环境问题是整个人类从古至今面临的重要问题,其解决需要世界人充分发挥科技优势,精诚合作,互助共赢。 

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主题下,高峰研究员通过对“美丽中国”的内涵挖掘,指出“美丽中国”及其背后的生态保护、环境治理、资源节约、制度建设等一系列建设内容,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高质量的中国方案;钟方雷副教授与宋晓谕副研究员分别以计划行为理论、结构方程模型与远程耦合生态系统讲述了各自的研究发现。环境治理模式的创新与推进是从概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复杂过程,三位学者的汇报提供了生态治理研究的巧妙路理,给人启迪。


图片3.png

在“美丽中国建设及其经验的全球化”主题中,与会博士、硕士分享并讨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包括渭河上游的自然灾害应对机制、国家公园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甘肃农林治理体系、黄河流域城市群的发展等,为美丽中国的实际治理提供了具体的案例分析。

正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科间的交流交融势必会成为治理西北乃至全国生态环境的新的突破口,又言天下大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古今中外人民生活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基于和平共赢的思考与愿景。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关乎全人类发展的重要议题,此次论坛通过历史学与资源环境等学科的理论对话、实践经验,探求出一条能够契合世界诸国环境治理需要的中国路径,为构建人类生态共同体的目标助力。

图片4.png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