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首届“丝路文明与区域发展研究国际工作坊”圆满召开

来源:admin发布时间:2021-09-19 13:27访问量:27434

2021年9月18日,由兰州大学丝路文明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与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首届“丝路文明与区域发展研究国际工作坊”以线上方式举行。会议邀请到来自蒙古国立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民族大学、黑河学院等国内外学术单位的7位专家学者作专题学术报告。会议开幕式由兰州大学丝路文明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教授白玉冬主持。

白玉冬教授首先对受邀参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对兰州大学丝路文明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成立背景和发展愿景予以介绍。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郑炳林致辞。郑炳林教授在致辞中重申了兰州大学丝路文明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的使命。希望以本次工作坊为契机,发挥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与丝路文明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的平台作用,汇聚更多的优秀学者参与到“丝绸之路文明、发展、区域合作”的研究中来,为“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会议学术报告分为三场,第一场以“丝路文明”为主题,黑河学院王禹浪教授、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那日萨、蒙古国立大学巴图图鲁嘎(Ts.Batulga)教授分别以《东北亚丝绸之路与金代大墓的发现》、《谈<蒙古风俗鉴>及其新译详注》、《蒙古国境内新发现的鲁尼文碑刻》为题进行了报告。王禹浪教授在报告中对东北亚丝绸之路的概念及研究史进行了系统性介绍,通过对金代完颜晏夫妇合葬墓中出土的丝绸、其他玉制品等墓葬品的研究,重现了昔日东北丝绸之路与中原内地的密切交往的景象。那日萨教授主要对《蒙古风俗鉴》哈·丹碧扎拉桑批注本的贡献以及存在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同时也指出了赵景阳汉译本存在的问题。针对相关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译注,再次重申了《蒙古风俗鉴》对于了解古代蒙古族风俗特点的价值。巴图图鲁嘎教授用土耳其语作报告,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吐送江·依明教授同时翻译,报告主要对2015年至2020年在蒙古国16个地区新发现的22方古代突厥鲁尼文碑铭及其相关释读研究进行了介绍,让人耳目一新,引起了诸多从事古代突厥历史研究的学者们的极大兴趣。这些碑铭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古代草原帝国的历史、语言和文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第二场以“区域发展”为主题,大连民族大学黑龙教授、大连理工大学李延喜教授报告题目分别是《蒙古国受众使用国媒体情况调查》、《金融开放对跨境资本极端波动的影响研究: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实证分析》。黑龙教授的研究调查报告是通过对蒙古国落地的外国媒体现状、蒙古国受众使用外国媒体情况以及在蒙各国媒体影响力等进行调查分析,获知中国媒体在蒙古国的影响力排在美、俄之后,这与中国为蒙古最大贸易国和投资国的地位很不相称。他指出今后中国媒体还应加强在蒙古国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从而为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提供舆论保障。李延喜教授的发言聚焦于金融领域,以包括中国在内的3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980年第一季度至2018年第四季度的季度数据为样本,利用Forbes和Warnock(2012)的方法对资本极端波动进行识别。探究了金融开放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资本极端波动的影响,并结合沿线国家宗教多样性的特征考察了宗教紧张度的调节作用,补充了沿线国家相关主题的研究内容。

第三场以“民族交融”为主题,中国人民大学李肖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嘉木扬·凯朝教授分别以《古代于阗与青藏高原及南亚地区的交通路线浅见》、《佛教文化与蒙古文化的交流互鉴》为主旨进行了演讲。李肖教授以实地考察与文献记载相结合,阐述了古代于阗和塔里木盆地与青藏高原的交通路线与文明交流,并分别总结了唐、吐蕃、大食在经略中亚时所呈现的特点。嘉木扬·凯朝教授以文化学的视角,以蒙古佛教发展为主要线索,分析了佛教文化对于蒙古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影响。并结合蒙古地区佛教寺院和杰出人物着重分析了佛教文化与蒙古文化交流的历史脉历史脉络和现状。从而为当下宗教中国化的发展提供历史资源与经验的参考。

最后,白玉冬教授对上述七位专家学者的精彩报告进行了总结,对与会专家、学者、同学表示了感谢。指出本次会议使大家了解到不同区域、不同领域在丝绸之路沿线的文明间交流交往研究方面取得的相关成果,收获了学术经验。本次工作坊是响应国家新文科建设,促进学科交叉互动的具体实践。我们期待兰州大学丝路文明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能为更多的专家学者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充分发挥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作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