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黎丽,中共党员,兰州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主任、教授,博导,中国边疆安全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1966年生于兰州,1993年11月入党,获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徐黎丽同志的入党志愿书
尊敬的党支部:
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我可以在其中得到锻炼,提高和完美。
在我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之时,对党的认识来自父母亲对党的赞誉,因为我的父母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知识分子,他们对党的忠诚和信任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高中毕业,报考大学志愿时,毅然选择了师范大学的历史系,因为我崇拜教我育我的老师,更崇拜我们源远流长的华夏历史,不错,我们在古代史上有盛极一时的汉、唐,但我们的近代史却充满了侮辱和眼泪。无数次的斗争,换来的只是血流成河,只有共产党,救民出水火,让人民自己成为主宰自己的主人,有哪一个政党给予人民如此殊荣呢?
走上了工作岗位,虽然也看到了许多败坏我们党风党纪的党员干部,但同时我更多的看到了多数党员为了党的事业呕心沥血。我想,每一个党员正如一条小溪,如果每一条小溪能在流向江河、大海之时克服流沙的干扰,工业的污染,那么,我们的江河大海将永远纯洁、蔚蓝。
如今,在经历了书本与实践的结合,再次跨进校门学习之后,我深切感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在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搞改革开放,振兴经济。没有共产党,的确不行。故我愿加入这个光荣的组织,用我的心血去努力实现党交给的每一次使命。
请党组织考验我。
申请人:徐黎丽
1993年9月30日
徐黎丽同志第一次递交的入党申请书(1987年5月19日)内容节选
我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深刻的感到社会主义祖国的优越性,并亲眼看到祖国面貌的巨大变化,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长,对党的感情日益深厚。我要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接受党的选择和考验,请党组织考验我!
徐黎丽同志第二次递交的入党申请书(1991年10月5日)内容节选
我自愿申请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党组织,这是我五年来的心愿和希望,我曾在大学四年级和工作一年后曾两次写过入党申请书,今天我同样以第一次写申请书的心情,写出我对党的向往和厚爱。
我是学中国历史的,对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开创、发展、壮大和兴旺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耸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平等自主,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来。尽管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出现过许多挫折和失误,但党也有了一个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过程,何况我们党有错必改,难道它不是一个伟大、正确、光荣的党吗?尤其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达到温饱水平,祖国的面貌焕然一新,我们能不为这样的祖国、这样的党而自豪吗?
徐黎丽同志访谈实录节选
2021年3月25日
徐黎丽同志曾在大学四年级、工作单位及入学兰大后三次递交入党申请书,今年距离1987年她递交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已经过去了34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来临之际,我们专访了徐黎丽同志,以下为访谈实录。
Q1
记:在入党志愿书里,您写道对党的认识来自父母亲对党的赞誉,还有他们对党的忠诚和信任,有没有具体的事例给您比较深的印象?
徐:我父母亲是20世纪60年代支援大西北,从上海到兰州来的,文革的时候父亲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在黄河以北的大沙坪监狱里头待过,我们姊妹几个就跟母亲到农村去上山下乡。1970年,父亲在大沙坪监狱里刑满释放后在黄土高原修河,黄土塌下来,把我爸爸塌死了,那时候他才38岁。我爸爸去世之后,人民公社每个月给我们10块钱的生活补助,相当于我们全家四口人生活费的四分之一了。父母亲在文革10年中,生活异常的艰苦,而且受了好多的折磨。母亲领着我们4个孩子一直坚持到改革开放后国家给我们平反,平反的时候我母亲特别感动,说“还是党好,给了我们这么多的关照”。现在回过头来看,对于中国共产党,他们自始自终都说是党培养了他们。在生死关头,对党都还是特别忠诚。他们的忠诚不是在我们面前立誓发愿,他们不会对孩子那样说,父母亲对孩子的教育都表现在行为上,我看到父母亲那样的行为就能够感受到。
1996年,徐黎丽(右二)和母亲、姐姐、外甥、外甥女在一起
Q2
记:您曾先后在大学四年级、原工作单位及入学兰大后三次递交入党申请书,您为什么一直有想入党的愿望呢?随着您身份的转变,对党的认识有什么不同或者更深的理解吗?
徐:从小时候父母亲给种的那颗种子到后面自己不断的实践,我想入党的愿望一直都有。第一次递交入党申请书是在大学四年级,因为面临毕业,要到单位去上班,所属的组织不同,就有一些耽误,没有入成。那个时候,入党是青年人想向先进组织靠拢,对党的认识其实没有那么深刻。但是和其他专业的同学比起来,我们学历史的人对中国的近现代史特别熟悉。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从以前的强盛大国向现代国家转型的过程中间所遭受的那些屈辱,咱们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对这个过程认识的比较多,但这也只是止于书面上。后来我在博物馆里工作过三年,也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在博物馆的几年是做文物看护员,现在回过头来想,我现在喜欢摆弄这些事儿(在边境调研时带回来的各种特产),可能跟我那时候受的训练有关系,那个时候不知道我现在会做这个,好多积累都会在某一天发生作用。那个博物馆有好多货币,从战国时代一直到清代的,当地人叫麻钱儿,我就整理那个,还有瓷器、陶器。在整理的过程中,我在本科阶段学的历史中那些文字全都变成实物,就这样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了,这对我最后考上研究生起了很大作用。在这个过程里,写在纸上的历史和在实践中接触到的老祖先留下的文物就结合起来了,对咱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对党的认识也就更深刻了。如果我继续在博物馆上班,第二年我就成了党员。但后来我考上兰大的研究生,要重新接受组织的考察,我重新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就这样,我前后一共三次提交了入党申请书,直到1993年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
1994年,于兰州大学读博士的徐黎丽
如今入党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再有三年时间就30年了。我对党的认识是越来越深刻的。从理论上说,我是学历史学的,深知中国近代的屈辱,但我们国家5000年的文脉不断,英、俄、法、日本人的侵略也没有使我们分裂,这是我们的国家,也是吸引我的地方,这些是我的知识储备。在实践方面,我博士阶段学了民族史,老师让我把西北的民族关系串起来,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我感觉到中国是个伟大的国家,是一个特别有包容性的国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我就觉得加入中国共产党,做一个党员是有理想的表现。另外,上了博士肯定要做研究,在科研的道路首先政治觉悟要高,用什么样的理论去指导做研究,特别重要。我现在看我的入党申请书觉得挺先进的,那时候写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时也提倡那个,现在习近平总书记也一直强调这个,我们党的方针、政策和制度都是一贯相承的。
Q3
记:您带着学生走边疆做研究的这么多年里,有没有共产党的某种精神对您有激励和鼓舞作用?您是如何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
徐:我首先是个人民教师,然后又是党员,两重身份。在困难面前我们不是经常说党员先上嘛。边疆都是条件比较艰苦的地方,有一些同学确实也不愿意去,我肯定要自己先带头。还有一些困难,比如特别冷,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得有坚强的意志,我的父母亲和老师身上都有这种品质。想到红军长征受的那些苦,父母亲身上所体现出那种坚韧,老师身上所体现出的坚韧、不放弃的精神,我就觉得困难都不算是什么,所以也就都克服了。杨建新老师和马曼丽老师这些长辈们在培养我们时就给灌输这种精神,两人现在都80多岁了,还在坚持写东西,从来没有什么事把他们打垮。现在我50多岁了,有啥困难在我面前,我也不害怕,有啥事情咱们想办法解决,坚持下去,即使在最难的时候,坚持再坚持一阵,或许就好了。
关于田野调查时间,我们规定博士是一年,硕士是半年,不要想着偷懒,这对他们来说是生活能力的锻炼。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比以前要好得多,吃苦的能力不像我们这辈人,这是客观存在的,或许当时他会觉得老师太严格,怨恨老师,但若干年以后,他会想起是老师锻炼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愿意帮助别人,为别人着想的品格,而这些都是现在独生子女们需要克服的事情。
通过田野调查,学生们一方面收集了资料,学会用学术语言写作,能顺利毕业,另一方面锻炼了生活能力。我的每一个同学到毕业时都这样跟我说‘老师,当时真的挺怨恨您,您那么无情让我们去边疆,但是现在特别感谢您。’我就跟他们说‘对你好的老师才会让你吃苦,如果是不管你的老师,他不是好老师。’我培养的硕博生有130多位了,我和这些同学的关系没有一个是差的。我们能做起这么大的项目,也是因为好多同学毕业后都留在边疆工作,即使他们做别的行当,没有从事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但是他们会这种方法,收集资料也很容易,我们就一直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我的老师曾经就是这样带我的。
物质上的困难都是小的困难,最困难的就是走到人心里面去。如果你不跟别人打成一片,根本不知道他心里怎么想的。在边疆待三个月,也只能听懂衣食住行这些简单的语言,若想和他们能掏心窝子说话,需要更久的时间。我最常用的办法是跟人家聊天拉家常,特别费时间,但是效果特别好。咱们社会科学研究就要跟人家关系特别好,他才会给你说心里话,才能得到真实的资料,才能写得出东西,才能够解决问题。我们这个学问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在好多人的眼里,边疆很累,特别危险什么的。但实际上在边疆你把语言困难克服了,那些人都比较朴实,传统文化也保留得比较好,跟他们打交道其实比在城市生活要轻松得多。有特别好的自然的风光,又有很好的人,是对人心灵的洗涤,是一种享受,不是困难。如果这些都克服了,你就可以享受其中。
心向普通民众是因为我们从小跟父母亲下乡插队,跟老百姓生活在一起,老百姓都是很朴实的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也是为人民服务,我们作为学者研究边疆,最核心的就是人,普通老百姓在给大家守边疆,人民解放军在守边,普通的移民警察在守边,普通的护边人员在守边,普通的不同民族的民众在守边,一定要把目光投向他们,解决他们的问题,这个学问才能做得好。他们的问题解决了,中国的边境安全了,大家国泰民安的,多好。
徐黎丽带领学生前往内蒙古自治区
中蒙边境口岸进行田野调查
Q4
记:您当时是为什么选择边疆研究呢?
徐:选择边疆研究这个方向也是一步一步的,我在博士阶段做的蒙元民族关系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两个老师给我选的题目,让我把整个西北民族迁徙发展的历史搞得特别清楚,有了这个基础再下到田野里,就补充了我缺的实践方面,历史和现实结合,理论和实践结合。我提出的“通道地带理论”用了20多年,光靠翻书本是写不出来的,每次上边疆,顺着丝绸之路,顺着长城上到东北,顺着藏彝走廊下到云南,一来二去就发现其实一直是沿着交通通道在走,然后翻来覆去想,这就是它内部的规律。20多年就做了那么一个东西,如果一辈子做一件事情,能做成就挺好。
徐黎丽在内蒙古策克口岸调研
走边疆调研最大的意义就是解决边疆问题。现在我们的中国边疆安全研究中心已经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的一部分,当时全国有56家到北京去申报,经过两轮的筛选我们进到了前15家,最后确立我们成为培育基地。这两年我们在做边疆研究时就加了一个主题“铸牢边疆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论什么样的民族,什么样的职业群体,什么区域的人都要团结在一起,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相互交融交流。我们还记录了好多民族交流交往小故事,编了四册书,分别叫《九州共育》《万源同辉》《四海同风》《五湖一家》,每一册收集了30多个小故事,每个故事2000字,两张图片,都是我们自己拍的。小故事说的两个民族之间不同成员是怎样交流的,或是同学们自己亲身的经历,那些故事比任何说教都好。我们现在走边疆一方面要解决边疆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能够写一些好的文章好的报告,帮着国家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另一方面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面的事情都做。在促进边境安全的情况下,让边疆发展得更快。
Q5
记:您始终喜欢强调一句话,“期望学生做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好”,实践中是怎么做的呢?
徐:现在基地特别忙,但基地的项目材料包括会议纪要我都是自己写,有的时候新闻稿都是我自己写,我写了之后让学生去看,学生看了以后下次自己慢慢就写。我常对他们说,‘我开好这个头,你们再慢慢地把这件事承接下去,因为我毕竟50多岁的人了,再过几年也干不动了,你们现在就要赶紧上手,我怎么干,你们看了之后再决定干不干。’去边疆调研这件事也是这样,哪个同学去哪个点,我要提前踩好,同学们再过去做调研,这样对同学们来说比较安全。
徐黎丽在给学生上课
Q6
记:对年轻学子,您最希望他们拥有的品格是什么?
徐:能吃苦。每年学生来面试的时候我说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你能吃下这个苦,你就来跟我念。’每年招来的学生,我会立马让他们开始学习,到师哥师姐们去过的地方或者我提前踩好的点去调研,等到9月份入校的时候我已经让他们去过一次田野了。在我上课的时候,他们针对课程内容当堂反馈自己在田野调查中的收获和困难,课堂上消化了这些问题,下次再去的时候就会更轻松些。一年级结束以后再去趟田野,规定的六个月田野调查就完成了,二年级就能写完论文,因为三年级他们要考虑找工作还是考博,根本没时间,所以我早早的都帮他们都想好了。有的同学刚开始不太理解我,但后来就会觉得这样的安排很周到,因为我自己也曾经是学生,和学生相处了几十年,我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所以早早地给他们准备好了。现在二年级第二学期的同学就已经开始写论文了,而其他好多同学现在还没下田野,我们打的都是有准备的仗。
2019年徐黎丽在尼泊尔边境村庄调研
以下为她的学生的感悟:
莫日根,蒙古族,兰州大学2019级历史文化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徐老师是个特别热衷于时事政治的人,每次看到相关的文章都会给我们分享,她经常告诉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党的路线、方针”。在学术上她很严谨,经常以自身的经验教导我们,在我的印象中她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你不要管别人怎么说,把自己的东西做好就可以了”。她也很谦虚,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学术见识渊博而否定我们的成果或者观点,给我们指点或纠错的时候都是以意见的形式进行,比如“我认为这样好一点,你们觉得呢?”
我很敬佩徐老师的一点是,她在边疆调研这件事上有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我国有99个陆地边境口岸,徐老师每一个都去过。2019年老师自己开车带着同门师姐去西藏调研,西藏海拔高,我们的调研点又都是边境地区,路况不好,老师自己身体还不是特别好,但她觉得既然选择了这条路、这个方向就一定要完成。
在跟随徐老师做田野调查的过程中,要说感悟或收获,最主要的还是在实践经验的积累和个人心智的成长两方面。实践经验的积累一是在徐老师的指引下,学习田野调查过程中待人接物的方式方法,不断总结经验;二是由我们学生自己,根据老师所教授的田野调查理论与方法,结合自身实际的田野调查过程,探求和总结经验而不断成长。个人心智的成长方面,不论是我们学生自己独立开展调查,还是在徐老师的带领下进行调研,不得不面对的是调查过程中所必定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调查者个人内心的困惑。而正是在此过程中,徐老师以身垂范,教会了我们如何面对和解决困难的方法和处事心态,在我们心中泛起疑虑和孤独感的时候,老师也总会在关键时刻出现,用耐心细致的话语为我们答疑解惑,同时也让我们收获了心智的成熟和成长。
新闻来源:兰州大学官方微信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5LBIcBh2R8OZ79fPLoCv7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