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学院党委共有基层党支部25个,其中教职工党支部11个、学生党支部14个。共有党员310名,其中教师党员70人,学生党员240人,正式党员242人,预备党员68人,少数民族党员55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围绕中心工作,以组织力提升、硬件条件改善、人才队伍建设、管理服务质量提高为重点,抓好基层党建工作质量,促进学院全面快速发展,有效地发挥了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保证监督作用。
突出政治建设,强化使命担当,织密党的组织网络
学院党委坚持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及历届全会精神,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共开展67次。坚决落实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党政主要负责人经常交流,紧密配合,统揽学院发展大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发挥党组织在重大任务落实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在2017年-2019年中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终考核中,历史文化学院连续三年被评价为“优秀”领导班子,党委书记、院长被评价为“优秀”中层领导干部。制定并落实《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会议事规则》《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会议事规则》,协调学院与重点研究基地之间、学院党政工团之间、领导班子成员之间、教师之间的关系,决策前注意听取各方意见,决策后注重抓好督促落实,促进了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各项任务的完成。持续深化综合改革,推进深化分类考核评价制度、教职工绩效考核,激发学院改革发展的内生动力。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作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院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高质量完成主题教育期间制定的31项整改措施。领导干部带头讲政治讲原则讲规矩,干部队伍忠诚干净有担当,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切实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教育,党风廉政建成效卓著。
(图:领导班子向马小洁书记作汇报)
严守意识形态阵地,每年组织开展2次意识形态阵地自查工作,对学院主办的学术会议、出版物严格审查。每一年都与党支部书记签订《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目标责任书》,要求各支部每半年对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一次集中检查和指导。自觉把统战领域各项工作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强化学院党委主体责任,以“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为主题主线,加强党外知识分子思想引领,对党外人士的发现、培养和选拔任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创建活动,学院党委在“兰州大学民族宗教知识竞赛”中3次获优秀组织奖。2019年8月30日,杨建新教授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图:杨建新教授讲党课)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严峻局势,学院领导干部怀揣“四颗心”,以身作则,对学院各项工作部署到位,疫情工作小组带头履责,将疫情防控作为重要工作之一来抓,制定了《历史文化学院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工作预案》,细化学院疫情防控各项工作,为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和全体师生生命安全提供了保障。
学院党委制定和落实《历史文化学院党政领导干部联系师生制度》,科学合理调整党支部设置,配齐配强党支部书记,加强对党支部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指导、督促和检查。推动各支部结合专业特点,落实支部建设“五融入”和组织生活“三结合”,持续用好“学习强国”和“甘肃党建”等学习平台,各支部党员大会严格做到每季度至少召开1次,支委会每月至少召开1次,“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形式更加丰富,组织学生赴兰州八路军办事处、沈家岭战役纪念馆、兴隆山革命烈士陵园、通渭县榜罗镇纪念馆、兰州市地震博物馆等进行参观学习。严把党员入口关,严格党员发展程序,2014年至2019年,学院党委共发展学生党员341名,转正预备党员122人,培训入党积极分子600余人次。更加注重对党员同志理想信念教育,党委书记每年讲党课4次以上,其他领导班子成员2次以上,并邀请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的杨建新教授、郑炳林教授为师生党员讲党课,将总书记的殷切希望内化为不断奋斗的持续动力。通过讲党课、观看视频资料、参观考察等方式,每年统一组织培训教工党员至少3次。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七一表彰”活动中表彰优秀师生党员近70人次,在2020年“七一表彰”活动中,3名学生党员获兰州大学“百名学生党员标兵”荣誉称号。各支部开展微党课比赛,着力提高党支部活力,史学史专门史党支部书记李娟在第二届微党课比赛中荣获三等奖,近代史研究生党支部副书记侯兴隆获优秀奖。2019年申报省教育工委党建课题1项,2个支部获得学校创新立项建设。推动敦煌学教师党支部作为学校建设的样板党支部、“双带头人”工作室工作,切实实行“双带头人”制度,探索“党员学术带头人+”模式,将教学、科研工作与支部党建紧密相结合,落实党员教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拓展专业课程思想政治元素,将思政育人融入到课程之中。
(图:党支部活动)
紧抓中心工作,增强内生动力,激活干事创业热情
重视学科顶层设计,凝练学科方向,突出敦煌学、民族学学科特色与优势,瞄准学科国际发展前沿,统筹学科与专业布局,优化学科结构,逐步强化世界史的丝绸之路国别史、民族与宗教研究及美国与国际关系两个研究方向;中国史的中国北方民族史研究、敦煌学与历史文献学研究、中国西北与边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四个方向;考古学的丝绸之路考古方向;民族学的西北民族社会发展与边疆安全方向。针对第五轮学科评估,聚焦民族学、中国史两个学科发展,制定了“一学科一诊断”方案。
学院党委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院“双一流”建设的头等大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聚焦高质量发展。在人才工作中,落实好学校“近者悦,远着来”暖心工程,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数量与质量并重,近年来从哈佛大学、弗吉尼亚大学、牛津大学、日本青山学院、中国社科院、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等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引进和选留数位高层次人才。教职工总数从2014年60人,增长到2020年的109人(截至9月1日),其中教授人数增长2.8倍。在兰州大学聘任的首批“萃英学者”当中,有1人入选“萃英学者”一级,3人入选“萃英学者”三级,1人入选“萃英学者”四级。基本上建成了一支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相对科学合理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教师队伍质量显著提高,优秀中青年人才和创新团队迅速成长。
学院还以外聘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身份引进中国社科院中国历史研究院罗红光、马勇、王也扬、魏明孔教授。鼓励本院教师进行学术兼职,扩大学院影响力,郑炳林教授当选中外交流史学会副会长,杨文炯教授当选为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赵利生教授当选为中国民族学会生态民族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杨红伟教授当选为中国经济史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与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王冀青教授当选为中国民主同盟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文化委员会委员,张克非教授当选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理事长,徐黎丽教授当选甘肃省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六届理事会主席。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来到敦煌研究院时,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教授参与专家座谈会,并向习近平总书记做了报告,一年以来,敦煌学研究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敦煌研究院的重要讲话为指导,在敦煌学研究领域,要让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际上掌握话语权、占领制高点。
(图: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敦煌研究院新闻截图,左二为郑炳林教授)
学院党委认真落实“三个主动”的要求,引导教师瞄准国家和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需求等开展科学研究,做好社会服务,取得了明显的进步。雷紫翰副教授多篇获得有关领导批示,转化为实际决策,央视、人民日报及海外版、新华社等依据内参发表多条体现国家意志的新闻报道。与国家博物馆、中国历史研究院、甘肃省档案馆、甘肃省博物馆、天水市博物馆等单位开展深度合作,与国家残联共同成立中国民族地区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2019年10月,敦煌与西域文明研究院挂牌成立;2020年3月,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入选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为增强学术话语权,拓展学术交流空间,拓宽研究领域增添了助力。在甘肃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我院刘永明教授、焦若水教授、杨文炯教授、阿旺嘉措教授获得一等奖(占一等奖总数1/10),杨红伟教授、张景峰副教授获得二等奖,武沐教授、李静教授、宗喀.漾正冈布教授、陈志刚副教授获得三等奖。
近四年来,学院重大科研项目申报取得突破,科研经费有了大幅增加,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全院教师共发表论著1000余篇(部),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文化创新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社科重大攻关项目、国家文物局重大委托项目15项,国家社科、教育部社科项目、国际交流项目160余项,承担科研项目经费近3000万元,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数十项。
学院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先后与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密歇根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早稻田大学、九州大学、东洋文库,俄罗斯东方文献研究所,法国国家图书馆、远东研究中心,英国国家图书馆,瑞典乌普萨拉大学、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土耳其语言学院、伊勒德兹科技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多措并举,积极推进与国内外一流研究机构、大学的人员互访、人才培养,近年来共邀请100余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学院讲学,接待国内外专家学者800余人次,选派194名教师参加各类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承办国内、国际研讨会和学术考察活动55场次,其中香港浸会大学宗教及哲学系共同承办“香港台湾内地学子陇上游学活动”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活动;实施“文化遗产友好使者研习营”、“青年敦煌之友计划”、“金城讲堂”等交流计划吸引来自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台湾大学等25所港澳台地区高校千余人参与,有效提升海峡两岸四地青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通过对外合作交流,提高了学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了学院学术研究整体水平,加快了国际化发展的步伐,增强了长远发展的后劲。
赴乔治城大学卡塔尔分校交流学习 赴乌克兰交流学习
坚持立德树人,致力教书育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党委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坚持“四为”方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规范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集全院之力,征求多位国家教指委专家意见,举行多场各专业培养方案论证会、经多次修改后制定出课程安排合理、培养体系完整、专业定位准确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近年来,学院共计建设23门示范课程,包括13门思政示范课程及10门教学改革示范课程,立项4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重点培育项目,实现了示范课程所有专业全覆盖。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同时,以课程建设推进专业建设,完成获批国家级“双万”一流本科专业1个、国家强基计划专业1个,有力地支撑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加强教育教学制度建设,制定了《历史文化学院本科生转专业实施方案》及《历史文化学院教学质量提升月实施方案》,不断细化完善各类教学制度建设,为学院各项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标准和保障。学院高度重视课堂教学质量,狠抓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以教学名师带动青年教师,举办“课程思政”讲课比赛、青年教师讲课大赛、青年教师提升计划,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质量,注重过程管理与过程考核。在历年兰州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有1名教师获得三等奖,1名教师获得二等奖,3名教师获得优秀奖;在历年兰州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讲课比赛中,1人获二等奖,2人获三等奖,1人获优秀奖;在甘肃省第三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1人获三等奖。
学院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规范课堂管理,细化课程准入制度,严把课程入口和出口;规范调、停、代课办法,学院调课率逐步下降;加强教学环节和过程检查监督工作,统筹做好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教学检查工作。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共获得兰州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项,甘肃省教学成果奖1项,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荣誉1项,甘肃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荣誉1项。郑炳林教授获得兰州大学2014年度“隆基奖教学名师”,吴炯炯副教授获得兰州大学2018年度隆基教育教学奖“隆基教学新秀奖”。
为提升本科生、研究生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学院以“赵俪生奖学金”、“跬步计划”及《史学纵横》《九色鹿》《清声》三个院内学生刊物为平台,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并先后出版了《晓龙集萃》《萃英论史》《史学论丛》等本科生学术研究论文集。制订了《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至公”研究生科研创新提升计划》和《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至公”本科生科研创新提升计划》,共支持创新创业行动计划暨学院跬步计划学生学术创新项目百余项,成功申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3项,成功申请“莙政基金”研习项目12项。
近年来学院学生在学术探索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自第一届全国历史学基地“全国史学新秀奖”评选活动开展以来,我院学生的论文每届评选均有获奖;八届全国本科生史学论坛中,2名学生获二等奖;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学术文化论坛,1名学生获二等奖;第八届全国高校学生考古论坛历史考古分论坛中,1名学生获二等奖,1名学生获三等奖;第二届全国民族学类本科生田野调查论文评审中,2名本科生荣获一等奖,2名本科生荣获二等奖;1名博士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名博士的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4名博士生获得甘肃省优秀博士论文。全院学生刻苦钻研、积极探索的优良学风已经形成。本科生、研究生升学率、就业率稳中有升,本科生升学率保持在45%以上,其中基地班初次升学率达80%以上,本硕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博士研究生实现百分百就业。成功申报2020年度甘肃省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工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和专业化的就业创业指导,形成“教师指导,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校友导师”参与的就业创业工作坊。
(图:学生学术论文获奖)
加强思政工作,凝聚各方力量,营造和谐稳定氛围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在人才引进、教师选聘上严把入口关,将师德考核纳入作为教师考核核心内容,多次在教职工大会等场合强调师德建设,编印下发二十四期《历史文化学院意识形态工作与师德建设学习材料》。在教职工思政工作中做到“五必谈”,对2018年以来新进32名教职工逐一进行政治考察,深入了解其政治背景、学术背景。组建教工羽毛球队、乒乓球队、篮球队,学院40余名职工加入,有利地提升了思政工作的针对性。
学院党委始终遵循思想政治工作、教书育人、学生成长的规律,坚持问题导向,抓住主要矛盾,通过“每月一讲”、“核心价值观广角对谈”、“新生学长制”、“党员先锋行动”以及网络思政教育,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院风学风建设,形成我院多维立体动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链条。深入开展“三走进”活动,学院教职工深入学生宿舍,与学生谈心谈话,帮助解决学习、生活、思想中的实际问题,表现优异的薛小林副教授荣获2018—2019学年“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学习、走进学生心灵”先进个人。实施学生党员“薪火计划”,进一步关心帮助学院的离退休教师、党员老干部,近年共开展活动30余次。成功举办三十二届次“神笔杯”全国大学生书画书法大赛、十八届次“至善杯”人文知识竞赛、十二届次校史知识竞赛;加强学院内部刊物监管,印发了三十三期《史学纵横》、一百六十八期《九色鹿》,学生工作继续保持良好状态和声誉。学生中涌现出一批优秀分子,任志鸿获得第六届“青春旗帜,向祖国致敬”全国高校升旗手交流比赛国家级一等;奖胡雅晴获得中华之星国学大赛国家级二等奖;拥有丰富支教经验的谭淇,在兰州大学110周年校庆启动仪式上,分享了在广河县支教过程中书写奋斗之笔的青春故事。
(图:兰州大学110周年校庆年启动仪式上的谭淇(左二))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和珍惜校友资源,奋力营造“母院即家”的温馨氛围,2019年8月2日,召开兰州大学校友会历史文化学院分会成立大会,标志着学院校友分会正式成立,作为校友的精神寄托和心灵港湾,校友分会纽带作用发挥鲜明,凝聚起心系母院发展的校友力量。1981级历史学专业校友解凯为学院捐赠文物共210件,设立“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解凯文物陈列室”。组织各级毕业生返校系列活动,校院领导与教师代表同返校校友座谈。逐步密切与校友之间的合作关系,利用寒暑假走访校友企业,拜访各地校友百余人次。学院将继续与历届校友一起致力于母校、院的教育事业,为兰州大学“双一流”建设贡献一切力量!
(图:历史文化学院校友分会成立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