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冰:外交官是怎样炼成的

来源:admin发布时间:2020-08-20 17:45访问量:25427

外交官是代表一个国家到他国处理各种双边和多边事务的官员,是富有荣誉感的职业。有幸加入中国忠诚、担当和强烈使命感的外交官队伍,为民族利益和国家安全站岗放哨、贡献才智,张冰感到无上的光荣和骄傲。

外交工作错综复杂,身处异国他乡的张冰时常面临各种风险和考验,但他依然热爱着这份工作,因为“从事这份外交工作,最有力的支撑还是心中那份不灭的荣誉感”,更是因为“兰州大学锤炼了自己百折不挠的品质,足以让自己走得很远”。

(张冰在尼泊尔)

兰大炉旺出好钢

1983年,张冰考入兰州大学历史系的时候,已经20岁了,年龄比其他同学略大一些,所以他格外珍惜读书的时光。在大学期间,张冰经常泡在图书馆里,“我曾经在图书馆借阅了大量的图书和期刊,内容包括国际关系、法律、心理学、社会学等等,甚至因为好奇,我连法医学相关资料都有所涉猎。”

回忆起在兰大求学的时光,有一批让人印象深刻的老师,张冰最喜欢的是汤季芳教授,“汤教授毕业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一口流利的英语,为我们教授《战后国际关系史》这门课”,汤教授是当时兰大为数不多把课放在下午的教授,但他的课总是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往往挤满了教室。“上课的时候,他就把同学们需要读的书籍和文献列在黑板上,让我们关注《世界知识年鉴》,还为我们复印了英文书的原版资料。英国作家内维尔·马克斯韦尔《印度对华战争》就是他推荐给我们的,这本书我非常认真地阅读,而且做了笔记,为我后来在巴基斯坦和尼泊尔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历史基础。”

兰大还有很多大师和名师,筚路蓝缕,在西北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教书育人,他们是苦心孤诣的匠人,将来自世界各地的莘莘学子不断打磨、锤炼,最后成为高纯净度的好“钢”。学生们在这里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有广博的胸怀,敏锐的目光,最重要的是修炼了宝贵的人生品格:诚信和责任。

经历考验炼成钢

张冰在2001年7月通过了文化部的筛选,作为甘肃省文化厅的借调干部,于2002年元月派驻中国驻巴基斯坦使馆文化处工作,开启了我的外交官生涯。

第一次驻外工作,就碰上了2005年巴基斯坦大地震。10月8日在使馆文化处开会时,突然感觉剧烈的房屋抖动,让人无法站立。巴北部地区发生里氏7.6级地震,震后的状态非常惨烈,地震造成60多万间民宅倒塌。中国国际救援队反应迅速,分两批派出共90人赶往首都伊斯兰堡以北120公里的巴拉考特。“我和救援队进行了10天10夜的救援,从在伊斯兰堡亲历地震到赶赴极震区参与救援,仿佛是经历了一场血与火的洗礼。作为使馆派出4名协调员中的最后一位,我充分保证了和救援队的联系,与当地沟通政府,充当翻译,并陪同队员们在地震废墟之上参与救援。”以外交官的身份参与这次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的行动,张冰感到非常光荣和自豪,这也是他第一次参与到地震救援工作。

在国外工作期间,张冰还遇上了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2020年又在坦桑尼亚遇到了人类历史上传染性很强的新冠肺炎病毒大暴发,在这个疟疾、黄热病、艾滋病和埃博拉横行的国度,坦桑尼亚仍然没有重视新冠病毒,没有采取有力措施来阻止病毒蔓延。现在东非沙漠蝗虫又起来了,非洲国家很有可能会发生粮食危机。“在这样的条件下,坦桑尼亚使馆高度重视,采取严格措施保护馆员。无论身处国内还是国外,我们都需要适应疫情带来的新常态。经过这场磨难和洗礼,相信我们每一个人,和我们伟大的祖国一样,会变得更加坚强!”

正如前外交部部长李肇星的那句话:“中国外交官,常常有幸见证甚至参与历史”。


张冰,生于1963年3月,祖籍陕西省铜川市。1987年7月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分配到甘肃省就业服务局,1992年下海,进入中国蓝星化学清洗总公司。1996年11月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甘肃省文化厅外联处。2001年通过文化部考试,2002年-2006年赴驻巴基斯坦使馆文化处工作,2009年由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选派赴瑞士西北应用科技大学培训4个月,2012年-2017年在驻尼泊尔使馆工作。2018年赴驻坦桑尼亚使馆工作至今。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