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9日-21日,由兰州大学主办、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承办的“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工作坊在兰州大学城关校区举行。来自国内12所高校、科研机构的20余位边疆学领域专家学者齐聚黄河之滨,共同探讨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及研究范式、视角与路径。
开幕式由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李洁教授主持,兰州大学社科处副处长邓汉华、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孙立国、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赵利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开幕式
邓汉华副处长首先对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与感谢,介绍了兰州大学在文科发展、特别是民族学、边疆学等学科领域的规划与举措,并期待专家们在此次工作坊中就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探索深入交流,服务新时代国家战略。孙立国在致辞中介绍了学院在民族学、边疆学、敦煌学等领域的深厚学术传统,希望本次工作坊助推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与创新。赵利生回顾了兰州大学边疆学研究的历史脉络及几代学者的学术贡献,倡议继续整合资源、深化边疆学理论研究,为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邓汉华副处长 孙立国书记 赵利生主任
报告研讨环节分别由云南大学刘正寅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王欣教授主持,共有12位学者发言。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王希隆教授首先介绍了兰州大学边疆研究的三个阶段及特色、成果,并以《新疆军府制的创立、发展与深化——以西汉、唐、清三朝为中心》为题,系统介绍了西汉、唐、清三朝边疆治理在制度与机构建置方面由浅入深、传承发展的过程,强调边疆治理方略的多元治理特征。烟台大学崔明德教授以《羁縻政策、边疆治理及其当代启示》为题,系统梳理了历代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及羁縻之策,强调应当总结边疆治理的历史规律,在古代边疆治理的一体化进程中关注“因地制宜”“因族制宜”“因时制宜”对当代边疆治理的启示。云南师范大学李大龙教授以《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建设的思考》为题,由历代王朝史观所面临西方学术话语“解构”的危机,提出超越历代王朝史观,并从构建边疆学自主话语体系的目的、超越传统民族国家研究范式、多学科交融与知识储备需求等三个方面直切工作坊主题。
王希隆教授 李大龙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王欣教授以《试论中国边疆形态的整体性》为题,从大一统王朝与国家形态引出边疆形态的整体性论题,详细阐释了古代疆域的五种形态、古代疆域形态的演进,以及形成基础与突出特性。浙江师范大学冯建勇教授以《民初陆兴祺治藏困局与“国家在场”》为题,具体呈现民国初年陆兴祺治藏的结构性困境及治理中的仪式展演,以“国家在场”切入历代中央治藏的延续性举措及政治遗产,并从实证研究回归至理论探索。
王欣教授 冯建勇教授
点评人彭文斌教授认为,四位学者的发言从制度史、观念史、微观史的维度和高度讨论天下、大一统、共同体,论及中国边疆经略的延续性、整体性、共同性与在场性,并以此对话西方的文野之分,为我们提供了反思西方学术话语的方法论与观点,以时间与结构要素提供了深入思考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视角与路径。
云南大学刘正寅研究员以《理藩体制:清朝边疆治理的制度创新及其历史定位》为题,以三种政治文化的融摄、制度遗产视角探讨理藩体制的形成,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整合的角度深刻理解清朝理藩体制的制度创新与历史定位。四川师范大学彭文斌教授以《中西西南边疆观照研究》为题,引出对西南区域研究范式、方法论的思考,倡导从“知识复合”的角度出发,走出族别研究,走向区域研究,开展物质文化史、社会史、知识史探索。
刘正寅研究员 彭文斌教授
西北师范大学张连银教授以《“学术戍边”:郑天挺与中国边疆研究》为题,系统展示了“边疆学人”郑天挺因时就势的边疆研究生涯和贡献,强调其“学术戍边”实践与学术自觉的时代价值。兰州大学聂红萍教授以《清代维吾尔望族与大城阿奇木伯克》为题,梳理了维吾尔望族出任南疆三大城阿奇木伯克的人选,探究人选背后的制度信任、人才培养、宗教因素与能力水平等因素,以及清朝用人政策的利弊。兰州大学王力教授以《策妄阿喇布坦与俄国“军事援助”谈判探析》为题,详细阐释了俄国“考察团”式的军事扩张、“军事援助”谈判及无果的缘由,以策妄阿喇布坦对西北边疆安全与领土完整的捍卫,例证中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与巩固祖国辽阔疆域。
张连银教授 聂红萍教授 王力教授
暨南大学韩彦副教授以《民族学视野下的边疆治理——以滇西北为例》为题,以滇西北的“藏傈僳”为个案呈现了藏族、傈僳族、汉族的多元民族交融及程度差异。兰州大学李洁教授以《以边疆之名: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关于民族的知识生产》为题,梳理了这一时期边疆学人从学理到实践层面对于“民族”的关注,以及在传统中国与西学东渐中所进行的“民族”本土化知识生产。
韩彦副教授 李洁教授
点评人冯建勇教授指出,七位学者的发言可分为边疆治理与边疆知识生产两类,融合了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并就政治遗产的继承、边地精英、边疆内生性动力、边疆学人、知识复合、民族知识生产等关键概念、视角给予强调或提供了深化研究的思路。
工作坊由李大龙教授、王希隆教授进行学术总结。李大龙教授充分肯定了本次工作坊的形式及研讨论题的深入和系统化,指出本次工作坊紧扣新时代边疆研究的需求,契合国家需求与学科发展;参会学者基本覆盖边疆学研究的分布点,且代表水平非常高;各位专家的发言主题、内容及评议,体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在研究时段、论题与视角上实现了超越,对整体性、长时段问题的关注体现了创新,契合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中国边疆研究迎来了春天!王希隆教授表示,与会学者多为边疆学的领军人才,边疆研究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应继续深化历史研究、拓展理论视野,服务于国家战略与民族团结大局。
与会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