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3—1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兰州大学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突厥研究中心、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西北边疆与丝路史韵——第二届中国北方民族历史与考古研究”青年学者研讨会在兰州大学城关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顺利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新疆大学、北京大学、兰州大学、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温州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开幕式由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白玉冬教授主持,兰州大学沙勇忠副校长、兰州大学社会科学处邓汉华副处长、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善庆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北部边疆研究室齐会君副主任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开幕式
兰州大学副校长沙勇忠首先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了诚挚欢迎和衷心感谢。建议青年学者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有组织科研意识,立足学术前沿,积极承担国家和西北边疆重大科研任务,培育精品力作,提高成果转化及应用与社会服务能力,推动人文社科研究高质量发展,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兰州大学沙勇忠副校长
兰州大学社会科学处邓汉华副处长在致辞中强调,西北边疆研究是兰州大学文科发展中的一块沃土,与兰州大学文科发展围绕“藏疆两亚”开展服务国家战略的相关研究的总体发展路线紧密契合,也取得了丰富成果。他期待学者们聚焦专业领域,探讨前沿问题,共创领域研究新成果。
兰州大学社科处邓汉华副处长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善庆院长向参会专家学者详细介绍了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发展历程、学科建设、重点科研项目及人才培养情况,表示学院将一如既往支持西北边疆与丝路历史研究,衷心祝愿各位专家学者在研讨会的交流中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共同推动学术领域的新发展、新进步。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善庆院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北部边疆研究室齐会君副主任代表会议主办方向参会的专家学者和相关承办单位表示了诚挚感谢,并对北方民族历史和考古研究青年研讨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介绍,期盼青年学者在研究中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精神,深化中国边疆史研究,探索历代边疆治理历史经验与启示,深刻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为构建中国自主的边疆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贡献学术智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北部边疆研究室齐会君副主任
主旨报告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李锦绣研究员以《唐、突厥与东北亚的互动:以河北南宫后底阁村唐代佛教造像题记为中心》为题,通过河北南宫后底阁村唐代调露元年佛教造像题记的内容分析,探讨了这一时期以来唐、突厥与东北亚之间的互动关系。新疆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丛德新研究员以《考古新疆——“走近历史真实之道”》为题,强调了新疆地区的考古工作是走近、揭示其“百川归海”的历史发展、演进过程的必由之路。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景平教授以《治园与筹边:清代民国兰州官署园林研究》为题,考察了清代民国兰州官署园林的诸多细节,及其中展现的清代民国西北的政治文化内涵。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李锦绣研究员
新疆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丛德新研究员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景平教授
本次研讨会共设两个分会场,参会学者围绕“边疆文献”、“边疆历史”、“边疆考古”、“边疆文化”等议题汇报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现场交流与讨论氛围热烈,李锦绣研究员与丛德新研究员分别对两个分会场的青年学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学术指导。
历史文献组
考古文博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齐会君副研究员主持本次会议的闭幕式。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于磊副教授对历史文献组的汇报进行总结,指出会议论文彰显多语种文献运用的重要性,体现边疆民族史研究的价值,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当今边疆治理、边疆学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徐学琳副教授对考古文博组的汇报进行总结,指出专家学者们的研究展示了当今考古学研究领域中新技术的应用、新视角的运用及新方法的使用三个重要发展方向,通过考古实物深刻反映了古代边疆社会的历史变迁。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敦煌学研究所白玉冬教授进行闭幕致辞,表达对合办方及参会学者的诚挚谢意,寄语青年学者在深入研究的同时要注重开阔视野,将中华民族历史研究做深做广。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白玉冬副院长
喀什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周振鑫老师代表协办单位发言,勉励青年学者在研究中领悟并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团结稳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讲话精神。
与会嘉宾合影
文/郑雅心 麦颖欣 图/闫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