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25年暑期学校圆满收官

来源:admin发布时间:2025-08-29 17:36访问量:209

2025 年 7 月 7 日至 8 月 10 日,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顺利举办 2025 年暑期学校。本次暑期学校结合学院学科特色与历年实践经验,构建起“学术讲座+国际课程+能力提升+校外实习”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162 名本科生深度参与,在为期 5 周的学习实践中提升了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为学院高水平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再添亮眼成果。

能力提升:师生共进的成长画卷

学院同步推进学生学术素养、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在 “暑期学校” 系列活动中,中国社科院讲席教授楼劲、华中师范大学魏文享、何卓恩等校外专家带来《周秦之变与周秦相沿》《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型塑》等 10 余场线下讲座;国际课程板块邀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Dr. Said Reza Huseini、牛津大学 Ryan Hornbeck 副教授等开设《中亚:一个文化共享的区域》《人类学 “参与观察” 方法入门》等课程,吸引历史、艺术、文学等多领域学生参与,拓宽国际学术视野。

图片1.png

暑期讲座和国际课程合影

教师发展方面,学院丁树芳副教授斩获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新文科副高组三等奖;王冀青教授、张善庆教授、白玉冬教授等分别参与“第十五届中华青年传播学者论坛”、“敦煌藏传经洞国际学术研究会”等高水平会议,交流最新研究成果,为教学科研注入新活力。此外,学院还制定本科生专业培养方案修订流程、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升计划等制度文件,落实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整改系列举措,推动教学质量持续优化。

图片2.png

获奖证书及参会合影

故宫实习:在文化殿堂传承守护使命

恰逢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7 月 28 日至 8 月 10 日,学院选派 10 名优秀本科生,在史志林副教授带领下赴故宫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与开放管理处实习。在社会教育部,2022级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本科生彭琳涵整合养心殿讲解词、整理文物资料,体会故宫人 “冷板凳” 精神;2023级历史学基础理论班专业本科生房禹良参与 “文物 AI 展示与互动” 项目,独立撰写莲鹤方壶、《海错图》等文物资料,践行 “欲传播先了解” 的理念;2023级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巩一凡在 “守正与创新” 中理解文博工作使命,2022级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本科生李楚艳参与大高玄殿资料整理与英文宣传材料翻译,冒雨检查古建筑的经历更让她深刻体悟文物保护的神圣。

图片3.png

四位同学在社会教育部前合影

开放管理处的六名学子则坚守服务一线,在咨询点为中外游客解答门票、路线疑问,2024级历史学专业本科生程蓦然称 “每一次解答都是传递文化温度”;跟随资深讲解员系统学习故宫中轴线、珍宝馆等区域历史,2023级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本科生唐文浩四遍遍历展区以 “熟知每一件文物”;在轮椅童车租借处提供无障碍服务,2024级历史学基础理论班专业本科生周子傲体会 “人文关怀” 的重量。实习期间,学子与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座谈,在 “扎根传统文化沃土” 的寄语中,坚定 “守护文明、传承薪火” 的志向。

图片4.png

与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进行座谈

多元实践:田野与课堂双向赋能

7月5日-20 日,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17名学生在陇东展开16天田野考古调查,魏文斌、郭志谦、任曜新和刘洪丽四位老师带队完成兴平城、大顺城等十余处遗址的测绘记录,参与出土陶器、石器的采集与整理,并在甘肃崇信丈八寺遗址掌握手铲刮面、地层辨别等考古技术,同学们首次独立测绘大顺城城门、孟家村城墙数据,采集陶器、石器标本 200 余件,绘制石窟剖面图 30 余幅。

图片5.png

合作测量大顺城遗址城门高度       拍照记录遗物露出状态

7月12日-18日,58 名历史学(强基计划)学子沿兰州→夏河→碌曲→玛曲→合作→卓尼→临潭线,深入考察甘南地区的民族文化与自然生态。甘南地区留存着丰富的民族交往印记与独特的信仰景观,多元文化在此碰撞积淀,形成了“信仰与自然共生”的独特文化基因,而宗教建筑、民族服饰、传统节庆则是这一基因的生动载体。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式,追寻民族文化交融的轨迹,对甘南地区的民族关系、宗教文化与生态观念形成了立体化认知。

图片6.png

甘南实习合影

7月12日至18日,2023级历史学基地班、历史学与世界史三个班级的同学,沿“西周—秦汉—隋唐”的历史轴线,先后踏访汉景帝阳陵、西安碑林、陕西历史博物馆及秦汉馆、大雁塔与小雁塔、秦始皇帝陵等地,将帝王陵寝、佛教圣地、考古遗址与专题博物馆串珠成链,同学们在实地探访中完成了一次深刻的历史对话。随后,同学们深入周秦文明的核心腹地——宝鸡。法门寺地宫、周原博物馆、中国青铜器博物院、先秦陵园……,一处处遗址与一件件文物,把抽象的时代切片还原为可触可感的文明现场。此次实习亦是对“以物证史”研究方法的生动实践:同学们第一次如此真切地体会到,历史并非纸面文字的简单堆砌,而是镌刻在每一块砖石、闪烁在每一件青铜器上的生命印记,等待着后人以敬畏之心去发现它和解读它。

图片7.png

           参观西安碑林博物馆                     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

7月12日至27日,2022 级和2023 级民族学本科生在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新城镇展开为期三周的田野实习。田野调查开始之初,学子在中共中央西北局洮州会议纪念馆了解红军长征历史,随后按研究兴趣分组,深入村落开展调研。2023级本科生汤睿在紫螃山雷祖庙馍馍房,从揉面、做馍中挖掘 “地方性知识”;2023级本科生田晓晗走访洮州诗词楹联学会,探究多民族文化滋养下的文学创作;2023级本科生仁增拉姆聚焦汉藏通婚,记录民族交融鲜活细节;2023级本科生赵婉清蹲点村卫生院,调研农村医疗现状;2023级本科生潘杰则被洮砚工艺吸引,探寻传统技艺与当地记忆的关联。26 名民族学专业学生扎根甘南临潭县新城镇,通过访谈村民、记录民俗、参观洮州会议纪念馆,学生们不仅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升了田野调查能力,更在与调查对象的共情中,深刻理解了多元文化的生命力与共同体的凝聚力。

图片8.png

同学们走访调查

此次暑期实践,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以“多维度、重专业、强实践”为特色,让学子在历史遗迹、考古现场、文化殿堂、民族村寨中,实现“理论-实践-认知”的闭环提升。从“旁观者”到“参与者”,从“书本学习者”到“文化传播者”,学子们不仅锤炼了专业技能,更深化了对中华文明的敬畏与认同,为未来投身历史研究、文化保护、民族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