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研究】杨红伟|汉藏金桥与明清之际的民族交融

来源:admin发布时间:2025-07-16 11:25访问量:174

3757c69d0040af92880b6cf618f20e1.png7a5325f70105d1da85dfe47e22deb8a.png

摘  要:明清之际诞生的“汉藏金桥”概念,最初是指西藏经由青海地区北上蒙古草原及连结北京的交通网络与政教关系。随其概念流行,内涵逐渐扩大,泛指沟通西藏地方与祖国内地的历史通道及在沟通藏族与兄弟民族关系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的人、事、物等。“汉藏金桥”的主干道,沿农牧交错地带分布,可追溯至石器时代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是中华民族自然凝聚的表征,但其畅通与否,常受政治局势与农牧关系的影响。明朝初年,在农牧交错地带设九边重镇,防御北元势力,以河西走廊为限,遮断了“汉藏金桥”。明朝中后期,在蒙古诸部为解决生存压力、藏传佛教格鲁派为寻求外部助力以及沿线诸民族互通有无内在需求等多方合力推动下,“汉藏金桥”得以重建。其影响所及,促进了沿线各民族的社会流动,增强了区域与民族间经济与文化交流,提升了各民族间的政治互信与边疆地区对中央政府的政治认同,推进了各民族间的交相融合。

关键词:汉藏金桥 中华民族凝聚 民族交融

原  文:跨地域、跨民族的交通线路与网络,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聚式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桥梁纽带作用。对此,学术界较早且成果较为丰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丝绸之路、民族走廊、茶马古道以及唐蕃古道等领域。对“汉藏金桥”这一历史悠久、沿农牧交错地带贯穿中国南北或自东北而西南的交通线,常因区域视角分别从青海道、青藏道、唐蕃古道以及西北走廊等概念进行研究,或者作为茶马古道与丝路西南道的组成部分展开探讨,其概念近来方始应用到学术研究中。这就导致对“汉藏金桥”产生的自然条件、历史演变及其在中华民族交融史上发挥的作用与地位,缺乏整体的梳理与分析。因而,从沟通西藏历史通道的角度考察“汉藏金桥”演变的历史阶段性,并揭示明朝中后期“汉藏金桥”重建的动力机制,既可以深化对“汉藏金桥”的整体性把握与认识,也有益于增强对农牧交融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中所起推动作用的理解。

原文发表于《民族研究》2025年第2期,引用请查找原文。

作者简介:杨红伟,男,1975年12月生,河南省泌阳县人,1994年入兰州大学历史系学习,1998年获史学学士学位,2001年获史学硕士学位,2008年获民族学博士学位,2012年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出站,同年前往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现任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甘肃历史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经济史学会现代经济史专委会副会长、常务理事;中国现代史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教指委委员;甘肃省历史学会常务副会长;甘肃省党史学会副会长;甘肃省高校文史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清朝循化厅民族司法档案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主要从事西北区域史、安多藏区研究,著有《清代循化厅档案史料选编》(全十册)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等全文转载。获甘肃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八届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成果奖历史学类三等奖。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