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6日,“丝绸之路图像研究青年学术沙龙暨石窟寺图像、文本与仪轨研讨会(第一期)”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成功举办。本次学术沙龙由兰州大学社会科学处、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敦煌文化产业研究院、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敦煌西域研究创新团队”、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举办。来自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四川大学、浙江大学、敦煌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兰州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围绕丝绸之路图像展开学术探讨。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萃英学者一级教授郑炳林先生为学术沙龙的开幕致辞。在主旨发言环节,各位专家学者聚焦于沙龙核心议题及相关研究重点、难点及反思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讨论。上海师范大学侯冲教授做题为《从仪式文献看仪式图像》的报告,指出水陆法会是理解佛教斋供仪式的坐标,而斋僧则是理解佛教斋供仪式的钥匙,要将佛教斋供仪式文献放在斋僧及水陆法会的实际程序中去理解。上海大学陈菊霞教授做题为《榆林窟第12窟宗教功能研究》的报告,认为该窟是《慈悲水忏法》相关仪式的道场。广州美术学院邹清泉教授及研究生林奕君做题为《南响堂山石窟第二窟与法华三昧禅法》的报告,认为南响堂山石窟第二窟实为一个以修习"法华三昧"、体证诸法实相为核心功能的禅观空间。兰州大学张景峰教授做题为《丝绸之路石窟艺术图像的再审视——敦煌经变画所见盛唐人的社会观》的报告,强调美术品细读或“超细读图”的方法,通过对观音经变中包括“商旅遇盗图”“救牢狱难”“救坠崖难”等图像进行细读,可以窥知唐代人对人为灾难的理解。四川大学董华锋教授做题为《四川邛崃花置寺千佛龛再探——兼谈层累的石窟寺考古研究视野》的报告,以贞元十四年造像记为切入点,梳理了邛崃花置寺千佛龛自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的营建历程,指出该龛与“五会念佛”仪轨之间的关系。浙江大学王瑞雷研究员做题为《敦煌唐末至宋元时期罗汉研究——以莫高窟第 97 窟、95窟及敦煌文书为中心》的报告,提出两窟图像配置均呈现了以罗汉、观音等为主题的救济功能。可推一、作为一种公共的朝拜场所,即可供礼拜者或供养者为亡者追福灭罪;二、洞窟最初是为了纪念逝去的亡者而建,甚至不排除在亡者祭日等重要日期会专门在窟内举行观音与罗汉超度法事活动。兰州大学张善庆教授做题为《敦煌石窟瑞像与礼忏》的报告,以莫高窟第323、72、220窟为例,指出瑞像与《净住子》《慈悲道场忏法》等仪式文献的关系。侯冲教授对本次研讨会进行学术总结,他指出本次研讨会呈现出“小而精、专而深”的特点,会议规模虽小,却呈现出较大的效果。其一,在参加人员上,汇集了学界中青年学术的骨干力量,阵容强大。其二,在发表内容上,聚焦丝绸之路文本、图像研究的核心、前沿、反思等内容,沙龙学术质量较高。其三,在与会讨论中,本沙龙提供了很好的争鸣平台,中青年专家与学子面对面交流,产生了较多学术火花的碰撞,达到了良好的传帮带作用。
本次学术沙龙聚焦石窟寺研究前沿,涵盖宗教仪式、图像功能、考古方法等多元维度,剖析了单窟营造的功能定位,展现了石窟空间的针对性设计,解码了图像背后的社会观念,揭示了石窟宗教仪轨的实践逻辑,深化了石窟寺考古与丝绸之路图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