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郑炳林|四十年来我国敦煌学发展及展望

来源:admin发布时间:2025-03-18 09:05访问量:2032

图片4.png

图片5.png

论文摘要:

敦煌学在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后的40多年中获得长足发展。40年来我国敦煌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敦煌文献系统整理不断推进、敦煌学研究蓬勃发展、跨学科交叉与融合愈发显著等方面。未来敦煌学研究发展的主要趋势在于,加强敦煌非汉文文献研究、推动敦煌学研究时段前后贯通、拓展敦煌学研究地域、拓宽敦煌学研究视野、继续深化敦煌佛教研究。

关键词:敦煌学 古典学 冷门绝学 跨学科交叉

内容简介:

敦煌学以敦煌文献和石窟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涉及历史学、考古学、文学、文字学、艺术学、宗教学等诸多学科。由于历史原因,藏经洞被发现后,大量敦煌文献流散到英、法、日、俄等很多国家,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各国学者对敦煌文献的研究,敦煌学的国际交流从一开始就已经展开。

20世纪初,中国学者罗振玉所编《石室秘宝》等书中刊布的照片或发表的录文,大多数就是依据伯希和寄来的照片资料,此后法国汉学家与中国学者基本上保持并延续了比较好的学术合作关系。日本学者内藤湖南也根据罗振玉的来信,向日本学术界介绍了敦煌藏经洞及敦煌文献的学术价值,开始了日本的敦煌学研究。在敦煌学发展初期,中国敦煌学研究与各国并驾齐驱,取得了多方面成绩,出现了一批敦煌学家,如刘复、陈垣、王重民、向达等。随后由于各种原因,中国敦煌学研究一度停顿不前,而同期国外敦煌学研究不断发展,形成“敦煌在中国,研究在国外”的无奈心酸局面。国外敦煌学以法国和日本处于领先地位,法国敦煌学的代表人物是戴密微(Paul Demiéville),他的研究侧重于敦煌佛教及变文俗讲。拉露(Marcelle Lalou)等学者则在敦煌藏文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上贡献巨大。胡语文献的整理研究一直是西方学者的优势所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辛姆斯-威廉姆斯(Nicholas Sims-Williams)教授是解读敦煌粟特语文献的权威专家。日本敦煌学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也有了较大发展,敦煌学突破了经史子集和文学作品的研究,扩展至社会历史的研究领域,在经济史、法制史、宗教史和少数民族史等方面的研究上取得突出成绩,对魏晋隋唐历史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如日本学界关于北魏隋唐时期均田制的研究,结合吐鲁番文献,将此问题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全新阶段。近40年主要代表学者有藤枝晃、池田温、土肥义和、高田时雄、吉田丰、森安孝夫等,其关于敦煌学研究的成果集中展示在80年代出版的《讲座敦煌》中。此后随着日本主要学术机构研究重心的转移,其整体研究逐渐处于退缩状态。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学术研究开始重新步入正轨,中国敦煌学也迎头赶上。1983年成立的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为组织推动中国敦煌学发展的重要力量,敦煌学界践行季羡林会长提出的“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国际视野,加强敦煌学研究的国际交流合作。40年来我国敦煌学蓬勃发展,在敦煌文献编目、刊布、整理、研究及敦煌石窟考古、石窟艺术研究等方面成绩卓著,敦煌学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由于敦煌学研究成果数量庞大,本文无法在有限篇幅内对其进行面面俱到的总结,只能展开提纲挈领式的回顾,以求从总体上展现40年来我国敦煌学蓬勃发展的盛况。在此基础上,根据本人长期从事敦煌学研究及教学的具体实践,对敦煌学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原文发表于《历史研究》2024年第12期,引用请查找原文。

作者简介

郑炳林, 1956年7月生,陕西黄陵人。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兰州大学萃英学者一级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第八届中国史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级),教育部国家教材委员会语文学科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兰州大学敦煌与西域文明研究院院长,兰州大学敦煌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敦煌学辑刊》(CSSCI来源期刊)主编。敦煌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西北大学社科名家工作室首席专家。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甘肃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被授予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被评为甘肃省优秀教师,获园丁奖。全国教育系统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中国史学会第六届至第十届理事,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十届理事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甘肃省史学会名誉会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艺术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曾任甘肃省社科联兼职副主席,兰州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兰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兰州大学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兰州大学“211工程”、“985工程”敦煌学建设项目首席科学家。兰州大学双一流学科群“敦煌丝路文明与西北民族社会”首席专家。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文化创新项目“丝绸之路文化朔源技术集成与应用”首席科学家。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体项目“敦煌河西碑铭与河西史研究”首席专家。兰州大学中国史博士点、历史学(敦煌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历史文献学(敦煌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负责人。

主持完成科技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文物局、甘肃省社科基金项目重大重点等2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美术》《中国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敦煌学辑刊》《敦煌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苏州大学学报》《兰州大学学报》《史学月刊》《西北民族研究》《宁夏社会科学》《文史》《中华文史论丛》《敦煌吐鲁番研究》《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300多篇。出版著作《敦煌碑铭赞辑释》《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敦煌写本解梦书校录研究》《敦煌历史地理》《敦煌通史·两汉卷》等20余部。主编《敦煌学研究文库》《敦煌学博士文库》《当代敦煌学者自选集》《敦煌吐蕃文献选辑》《西北史地文化研究文库》《丝绸之路石窟研究文库》《港台敦煌学文库》《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敦煌与丝绸之路研究丛书》《陇右稿抄本文献丛书》《中国西行文献丛书》等系列丛书20余种。获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4次,各种图书奖4项。

1999年受时任国家副主席胡锦涛接见,2009年习近平副主席视察兰州大学时为介绍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情况,习近平提出兰州大学要“将敦煌学做强做大,为国争光”,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敦煌研究院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参会并做汇报发言。中央电视台一套《简牍探中华》嘉宾。

主编《敦煌通史》入选中国历史研究院主办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贺信精神五周年重大成果发布会”名单,并被《中国历史学前沿报告》评为2023年度中国历史学五部好书。带领敦煌研究所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敦煌与西域文明创新团队”。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