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在考古学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学院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实践平台,积极寻求与各大考古工地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深入实地、亲身参与考古发掘的机会。今年的研究生实习中,除学院主持发掘的丈八寺遗址外,还有多位同学前往国内其他遗址参与发掘,本次沙龙旨在分享实习经历与感悟,促进学术交流,通过对这一过程的回顾与总结,更好凝练实习成果,增强专业素质,为未来的学习与实践指明方向。
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兰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兰州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研究所于2024年12月1日在兰州大学榆中校区秦岭堂B305成功举办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学术沙龙(第1期)暨2024考古实习总结大会。此次活动共邀请4位同学作学术分享,2023级、2024级考古学硕士研究生及部分本科生共30余人参加此次活动,并邀请任曜新副教授作评议指导。
活动现场
第一组是2023级考古学硕士研究生任晶晶与周会心,题目是《崇信丈八寺遗址考古发掘经验分享》。2021年,兰州大学申请的“崇信丈八寺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项目获国家文物局批准。2022~2024年,兰州大学、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崇信县博物馆三家联合对丈八寺遗址进行了三轮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作为2024年丈八寺考古工地的实习生,任晶晶和周会心在发掘经验分享中,不仅讲述了丈八寺遗址的地理位置、遗址性质、遗址年代、保护和发掘经过等遗址概况,而且也对出土遗物情况、主要遗迹、工作内容流程等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为我们了解丈八寺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提供了清晰的脉络。此外两位同学还结合自身发掘经历,分享了一些辨认和处理遗物遗迹的方法和心得,为同学们科学开展考古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任晶晶(左)、周会心(右)作分享
第二位同学是2023级考古学硕士研究生陶鑫来,他的分享题目是《南佐遗址初识》。他主要和大家分享了2024年南佐遗址西区的考古工作成果。南佐遗址位于甘肃省庆阳市,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址,西区是位于南佐遗址宫殿区以西约170米处的一处发掘区,发掘清理工作自2023年8月至今仍未结束,其性质是南佐遗址核心区以外的一座居址区,核心遗迹是一座地坑院式院落。在西区发现了由5座房址围成的仰韶晚期院落,院落内外共有44个灰坑和2座窑。遗迹遗物丰富,包括大量陶片、动物骨骼以及220件小件文物,如陶笄、石器和骨角器等,这些发现提供了关于古人生活和工艺技术的宝贵信息。院落的布局和营建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F4和F5建于第一阶段,F2和F3在第二阶段修建了白灰地面。到第三阶段,房屋可能已经废弃或功能改变,第四阶段时房屋全部废弃,活动面覆盖了房址周边的生土。根据发掘结果还可以看到,较晚阶段的院落可能与手工业活动有关,因为有较多红烧土堆积和带切割痕迹的动物骨骼。这些发现为理解古代社会的经济和文化活动提供了新视角。
陶鑫来作分享
第三位同学是2023级考古学硕士研究生李可梒,她的分享题目是《2023—2024考古调查心得》,结合两年来多次考古调查实践经验,从考古调查准备工作、地面踏查、采集和记录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考古调查准备工作首先要确定调查范围,然后选择最佳调查时间,并组建调查队伍和准备调查工具,李可梒同学结合自身调查实践,对前期准备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强调。之后,她重点给大家分享了地面踏查的两个类型,区域系统调查和遗址勘察,结合实际案例对两个调查类型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最后强调了在调查过程中应该注意的记录和采样事项。
李可梒作分享
第四位同学是2023级考古学硕士研究生张隽梅,作了题为《由大左庄遗址看盐业遗址动物利用》的学术分享。此次介绍主要聚焦于大左庄盐业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简单分析了出土动物骨骼种属以及用途。大左庄盐业遗址是位于河北省黄骅市的隋至唐代中晚期制盐作坊遗址,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以牛骨为主,年龄结构分析显示大多数牛活过了四岁,这与唐朝官方对耕牛的保护政策相符合,表明这些牛可能主要用于役用而非食用。出土牛骨的病理性及压力性特征,进一步支持了役牛的说法,表明牛可能被用于连接盐业生产的环节。同时,本次展示也向大家介绍了一些盐业遗址的内容以及如何辨别役用动物的知识。综合分析,大左庄出土的牛骨表明该遗址的牛主要用于盐业生产的役用,这为研究古代盐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线索。
张隽梅作分享
任曜新老师作总结
活动最后,任曜新老师作活动总结。她指出,举办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可以了解到不同类型的遗址的发掘方法和理念。从学生层面来说,发掘的同学可以总结经验,夯实自己的实习成果,同时也可以为其他同学特别是低年级同学提供实习经验;从活动本身来说,大家的准备非常充分,能看得出来大家在实习期间收获满满,希望在实习之后加强总结,凝练实习内容,注意汇报逻辑。最后她勉励同学们,考古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希望大家积极参与考古实践,增强专业技能,同时也希望活动能够一直办下去。